打通生产线
1997年11月28日,沈阳飞机研究所终于将首批设计资料全部移交工厂。
接下来要进行的是打通生产线。要先完成整条生产线的基础建设,再用进口的零部件组装出合格的苏-27。
为了能让中国尽快打通生产线,俄方不但提供了相关零配件,还派来很多专家。在打通过程中,俄罗斯专家一直在现场紧盯。他们的工作态度严谨而认真,和中方的关系也相处得非常融洽。就像老师教学生一样,尽心尽力地帮助中国工人熟悉技术难点。
一年后的1998年12月19日,第一架国内组装的苏-27战斗机,在众多领导和工作人员的注视下,由试飞员付国祥驾驶完成了20分钟的试飞,首飞成功。
随后第二架沈飞组装的苏-27也试飞成功,严苛的俄罗斯专家也进行了签字认证。这标志着生产线终于按合同要求打通了,国产苏-27被正式命名为歼-11。
随着沈飞生产的歼-11日趋成熟,从2001年起中国空军开始批量换装,苏-27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开始得到缓解。当年放出重话的总装备部长,再次来到沈飞时说:“我发自内心地感谢你们。”
早在在苏-27国产化刚开始时,总装就提出了“先描正楷,再写草书”的原则。等到歼-11大批列装,这就意味着“正楷”已经描完,接下来要尝试写“草书”了。
不一样的歼-11B
按照中俄之间的合同,中国可以自行生产苏-27的零部件。生产线打通后,沈飞立即将注意力放到自造零件上。这个阶段从总师到工人,都在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歼-11的彻底国产化进行努力。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锻炼出了一支承上启下的航空人才队伍。
如果说歼-11生产线的打通,是由老一辈设计师挑大梁的话,那么在国产化升级阶段,则由新一代设计师接过了接力棒。
90年代末生产线打通后,老专家们大多功成身退。接替他们的新生代,开始进行提升苏-27能力的工作。
这个阶段,苏-27的很多技术指标都进行了调整和升级,由此产生了一个全新的型号——歼-11B。它的总设计师,正是接替李明院士的年轻设计师——孙聪。
歼-11B这个型号非常关键,它是我国完全消化吸收苏-27技术的标志。
2024-11-22 09:56:55
2024-11-22 10:06:20
2024-11-21 10:24:15
2024-11-21 10:13:52
2024-11-20 09:45:53
2024-11-20 09:34:44
2024-11-18 13:36:26
2024-11-18 13:29:04
2024-11-15 09:42:12
2024-11-15 09:39:10
2024-11-14 10:29:55
2024-11-14 10:22:36
2024-11-13 09:31:22
2024-11-13 09: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