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被击落的苏-35,引来大家的强烈关注。这是因为,苏-35是苏-27系列战斗机中,最先进的改型。同时,苏-27也曾是中国主力战斗机,我国还在苏-27基础上开发出了歼-11B。
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严峻的国防安全压力下,中国空军从苏联购买了当时很先进的第三代重型战斗机苏-27,应对急需。
整机购买了24架之后,我国又决定引进全套生产线,和俄罗斯合作在国内进行组装。这一系列的决策,可以说是抓住了历史机遇。
当时,中国已不可能从其他渠道获得第三代战斗机,自研需要等待很久。恰好此时中苏关系迎来了一个缓和期,中国采购战机的要求得到了苏方积极回应,双方一拍即合。
引进苏-27生产线,在国内的代号是“11号工程”。
“三代机”的梦想
中俄签订合同后,以李明院士为主的老一代飞机设计师,成为消化吸收苏-27技术的核心力量。当时沈飞定的引进原则是:以我为主,积极创新。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不放过任何机会。
苏-27作为国际第三代战斗机中的佼佼者,在当时中国航空工业者的眼中可以用四个字形容:望尘莫及。
即使站在苏联的角度,苏-27也是他们航空工业的骄傲,其研制历程也经历过一波三折。
70年代中期苏-27的原型T-10首飞后,性能并不出色,甚至有点鸡肋。而此时老苏霍伊又身患重病,项目顿时陷入困境。
幸亏继任的总设计师西蒙诺夫力挽狂澜,把原有“燕尾翼型”设计全部推倒重来,这才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经典苏-27。
而对中国航空人来说,苏-27显得非常惊艳,它翼身融合的升力体设计,在以往国产战斗机中是前所未有的。好在中俄这次合作,中国航空工业已经发展了四十年,有了一定的基础。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近20年的持续学习,中国的航电技术已经有了相当积累。
因此,在引进苏-27时我们决定:航电不引进,自己干;发动机国内已有相似型号在研制,因此也不引进,只引进大修线即可。
作为用户的空军很希望能在国内量产苏-27,虽然已有24架服役,但数量远远不够。部队希望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成批拿到苏-27。
新中国的航空工业,是上世纪50年代在苏联手把手地帮助下建起来的,拥有生产一代和二代战斗机的能力。但90年代初中国的航空工业,已经和苏联等航空强国拉开了相当大的差距。
2024-11-06 10:43:30
2024-11-06 10:35:57
2024-11-05 09:49:44
2024-11-05 09:45:15
2024-11-01 09:40:43
2024-11-01 09:44:02
2024-10-31 10:17:45
2024-10-30 11:30:00
2024-10-30 11:11:33
2024-10-29 10:10:42
2024-10-28 09:26:55
2024-10-28 09: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