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粟裕便在使馆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参观了当年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场。在参观过程中,粟裕提出了很多问题,有的问题,陪同人团做出了解答。有些问题,工作人员就请纪念馆人员解答。
然而粟裕的问题太过专业化,纪念馆的人员也给不出满意的答复。比如粟裕十分重视登陆战役使用过的登陆工具,以及在战役的最初几天,盟军在塞纳湾构筑的人工港。他仔细询问,甚至刨根问底,比如人工港为什么能浮动?水泥墩的体积有多大?大小是否一样?又是怎么浮起来的?又是如何固定的?
他见解说员答不上来,于是便亲自带着陪同人员来到海边,并找到了当年人工港的一些遗骸,一一丈量,仔细计算,这才解决了粟裕的问题。
那么粟裕为何对异国的登陆战役如此上心?这正是粟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视调查研究,不断从古今中外的战争经验中吸取有用的东西,通过不断地积累,着眼于变化的情况,通过缜密的思维,对当前建军、作战。国防建设提出新见解。
而粟裕之所以如此关心诺曼底登陆场,就是因为他想从这次举世闻名的登陆战中汲取未来登陆台湾的经验。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虽然台海前线有所缓和,金门炮战也逐渐停止了,但苏联在北方的军事威胁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如何抵御苏联的装甲洪流,依然是我国国防的重大课题。
为了帮助我军抵御未来的入侵,粟裕结合他多年的研究,做了题为《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
在这篇报告中,粟裕提出了几个堪称石破天惊的观点。
首先,粟裕认为我军长期以来,一直在不恰当地强调“人的因素第一”,而对人的因素要发挥人对科学技术的发明,人对新武器的掌握能力却不予重视的情况。这个观点被淹没掉了,不准提,也没有人敢提,怕戴上右倾主义帽子。
但粟裕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到军事领域,这种变化已经对一些传统战法提出了挑战,我军必须要正视这个现实,必须加强高科技装备的运用。
其次,粟裕还提出一旦帝国主义入侵,不能再遵循往日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坚持运动战的老观点。粟裕认为,帝国主义一旦入侵,必然是依靠先进装备,先发制人式的闪击作战,很可能海陆空一起来。这个时候,我军几十万人、上百万人,甚至几百万人展开,必将遭到大量伤亡,恰恰上了敌人的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