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列宁死后,斯大林竟这样对待他貌美老婆,邪恶

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国际形势是严峻的,也存在机遇。斯大林明确提出,只能用十年的时间走完西方国家用一百年走过的路程,他描绘的蓝图是现今时代的,使用的方法却仍然离不开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只不过用了“布尔什维克”和“社会主义”的名义。

正当欧美国家遭遇经济总危机的艰难时刻,苏联却生气勃勃地开展“一五”期间数以千计的建设工程:哈尔科夫和斯大林格勒的拖拉机制造厂、莫斯科和下诺夫哥罗德的汽车制造厂、第聂伯河水电站、马格尼托戈尔斯克和库兹涅茨克的钢铁联合基地,还建立制造坦克的托拉斯,组建太平洋舰队和北方舰队,这一切,就在短短几年内改变了国家的面貌。传记作者不得不感叹,斯大林是一名“勇敢的斗士,为使国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其发展成一个工业和军事强国而不懈奋斗”。

可是,所有这些成就都带有浓郁的俄国特色。建设如此庞大的工程必须解决两个问题:资金和劳动力来源。斯大林的魔法是,在无法取得外援的情况下,耗资巨大的建设资金只能依靠强征来自农民的“贡赋”,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五的农民为此作了最大的贡献和牺牲。而人力资源的相当大一部分,则来自劳改营中的“罪犯”,“让他们为工业化而劳动”。

“雷本”评论说,“布尔什维克用对农民的政治奴役来建设经济国家主义”,“从穷乡僻壤挣脱出来的斯大林以苦难为己任,用古老的克里姆林宫的方法打造出了工业生产的实力。”这些做法,与当年彼得大帝将农奴迁居到乌拉尔建造冶金厂,如出一辙。谢伟思则认为,斯大林喜欢读伊凡雷帝和彼得大帝的书籍,钦佩他们为了追逐国家利益而采取暴力手段的统治方法,“没有一个布尔什维克党党员比他更像沙皇了”。

俄国农村的“第三次革命”

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农民和文盲必定占人口的大多数。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要带领俄国实现现代化,也必须解决农村问题,这曾经是困扰维特和斯托雷平改革的难题。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为应对内战和饥荒,不得不在农村实行“余粮征集制”,列宁曾说,在那个严酷年代,名义上向农民征收“余粮”,实际上将农户家中必需的粮食都搜刮一空,导致布尔什维克与农民的关系极度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