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粟裕的妙手
敌军来势汹汹,但陈毅和粟裕早已定下对策,希望通过不断的运动和引诱,吸引、调动、疲敝和迷惑敌人,从而让敌人露出破绽。这是自红军时代以来,就十分娴熟的战术。
从战役开始的4月初到5月初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陈、粟指挥华野10个纵队共27万大军,在山东解放区里转移腾挪,同敌人在鲁南和沂蒙山区周旋,忽东忽西、欲擒故纵、避实就虚,有利则打、不利则撤。
陈毅把这个战术形象地称为“耍龙灯”:我军挥舞彩球逗引,敌人像长龙一般回旋翻滚,用这种方法调动和迷惑的敌人。
然而这一次,国民党军却没有上当,仍保持着齐头并进的趋势。每天只行动固定的距离,感到疲劳时便就地驻守,和邻近的友军保持平行。由此,敌军一直不露头,而我军也没什么好办法。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军连一个痛快仗也没打,光在走路。敌人没拖垮,我军自己倒是疲劳得不行。军队里开始出现怪话,而且还编出个顺口溜:
“陈司令的电报哒哒哒,小兵的脚板擦擦擦。”“机动机动,只走不打,老耍龙灯。”
虽然陈毅和粟裕面临着内外而来的巨大压力,但好在毛泽东及时给他们解了压。毛泽东充分肯定了陈粟两人的运动战术,他在5月3日的电报中指出:
“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打击,处置甚妥。只要有耐心,总有歼敌机会”。
3天后,中央军委又电示陈、粟:“目前形势,敌方要急,我方并不要急……第一不要性急,第二不要分兵,只要主力在手,总有歼敌的机会。”
毛泽东不愧是毛泽东。此时的他正在陕北的山沟沟里转战,面临着胡宗南25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自己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即便如此,毛泽东依然保持着冷静的头脑,没有让华东野战军贸然出击,适时为前方将士减压。不愧为伟大的军事统帅,不愧为不世出的领袖。
原本,粟裕都打算以两个纵队南下鲁南,一个纵队南下苏北,用以威胁敌军后方,逼迫敌军回师或分兵。在毛泽东的指示精神下,粟裕命令已位于敌后的第六纵队南下至平邑以南地区,不再以牵制敌人为主要任务,不采取任何行动,隐藏在鲁南敌后待命。
而这一举措,最终成为盘活华东全局的超级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