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邓颖超病逝留下一份特殊遗嘱,为何无人敢执行

在会场上,年纪尚小的邓颖超最先登台演讲,她自信昂扬,毫不怯场,话语和眼神里都充满对革命的信心。从那时起,周恩来就在心里牢牢记住了这位名叫邓颖超的女同学。不过有趣的是,这两人那时一位抱定独身,一位决心终身不嫁。两个人都不打算成家。

周恩来年轻时便有挽救民族于危亡的志向,他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上,对儿女私情没有丝毫想法。年轻的邓颖超则对婚姻满是抵触,在那个时代女子嫁人,常意味着陷入其中,邓颖超不想就这样蹉跎一生。于是两位奉行“单身主义”的年轻人在初次见面时,并没有产生情愫,而只是把对方当成革命志向相同的同志和战友。正如邓颖超后来回忆所说,她和周恩来是“萍水相逢,而非一见倾情,更不是恋爱至上”。在觉悟社,邓颖超和周恩来共事一段时间,不久后,周恩来便赴法国留学,而邓颖超则前往北京,在北京师大附小担任教员。在这里,邓颖超独立坚强的个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北京师大附小是一所名校,里面的教师大多来头不小,而且在那个时代,由于所谓“女禁”,学校里都是男教师,邓颖超是第一位女教师。邓颖超担任教员时,只有16岁,在很多男教师眼中,还只是一位乳臭未干的丫头片子,因此很不把她当回事。

就连学生们也起哄,在邓颖超上第一节早操时,故意在操场上大喊大叫,不听她的话。一时之间,操场上乱作一团,那些男教师们不仅不帮忙,还冷眼旁观,等着看邓颖超下不来台。但是邓颖超始终镇定自若,她只有16岁,身上却有着成熟稳重的气质。面对学生和老师故意刁难,邓颖超没有半点生气,她面带微笑的看着那些起哄的同学,紧盯着他们的眼睛。

渐渐的,说话捣乱的学生越来越少。最后还有几个起哄的同学,邓颖超对着他们突然收起笑容,严肃的说道:“说够了没有?”只是这一句话,操场上便鸦雀无声,再没人敢捣乱了。旁观的男教师们对这个年轻的女教师顿时刮目相见,不敢再小觑她。而他们在之后的工作接触中发现,这位叫做邓颖超的女教师确实不凡。

在讲课时,邓颖超可以旁征博引,风趣幽默,深受学生的爱戴,大家都喜欢上她的课。在工作中,邓颖超勤恳认真,即使在课下,不是准备教案就是做笔记,还自己编写教材和学习方法,开创了学校老师自编教材的先河。邓颖超在和人相处时,真挚诚恳,她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很照顾那些弱势群体,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只要有困难找她,她都愿意竭力帮助。邓颖超用实际行动,赢得大家的尊敬,她进入学校不久,就担任年级主任,而那时她也就比学生大几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