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台湾女作家到南京烈士陵园,看到一名字失声痛哭

张凤岐的惨死点燃了一个家族的复仇火焰,为了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张凤岐的三子张大非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张大飞,四字也改名为张大翔。年仅14岁的大飞经常对弟弟说:“等我们长大了,就去打日本鬼子,为父报仇,日本人的飞机在天上横行霸道,我们就去参加空军。”

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是民国初年的留学精英,18岁留学日本,22岁留学德国,在国外游学的过程中,他深知只有真正的知识和合理的教育才能潜移默化地拯救中国。回国后,他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

“九一八事变”后,大批东北学生流亡关内。1934年3月,齐世英申请到一笔拨款,与友人一起在北平创办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后来又迁到南京郊外的板桥镇。

张凤岐被害后,其四子张大飞逃到北平后就读东北中山中学,后来又随学校一起来到南京。每到周末,齐邦媛的哥哥齐振一就会带许多背井离乡的同学到家里吃饭,张大飞就是其中之一。

1936年,齐邦媛第一次在家里见到了哥哥带回来的同学张大飞。那一年,齐邦媛12岁,张大飞18岁。

在齐邦媛的印象中,张大飞性格内敛,不善言辞,齐母总是把他叫到身边,不断地给他夹菜。

这天,一家人吃完晚饭围坐在温暖的火炉边聊天,张大飞忍不住嚎啕叙述了家破人亡的故事,这一幕让齐邦媛深受触动,终生难忘。从此,每个周末,齐邦媛都会在哥哥那群喧闹的同学中,寻找那个忧郁而又温暖的笑容。

张大飞见齐邦媛爱看书,有次便带来自己那本小小的、镶了金边的《圣经》与她分享。

一个冬日周末的下午,齐邦媛和哥哥们决定去爬附近的一座小山,不料下山的时候突然刮起了大风,齐邦媛在寒风与恐惧中开始哭泣,这时张大飞在山的隘口回头看到了,于是走回头牵着齐邦媛下了山……这是两人第一次较为亲密的接触,张大飞的举动让齐邦媛既震惊又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