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中国三省闹狗荒,幕后真相令人咋舌,与空军有关

1988年中国和越南爆发了“3·14海战”,中方以轻伤一人的代价收回6个岛礁,取得全胜。然而,就在取胜后仅仅几天,中国空、海军就启动了一项紧急工程——“883”工程。因为这场海战暴露出解放军空军的一个严重缺陷。

严峻的形势

“883”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对歼8二型战斗机进行改装:把原来两个760升和一个850升副油箱,扩容成FYX1400升副油箱;同时在飞机内部再多增加一个610千克超载储油空间。简单来说,883工程就是给歼8二挂上更大的副油箱,再把机身能用的地方都塞进燃油,以此来增加航程。歼8二的腿实在太短,这种改动也是无奈之举。如果“3·14海战”中能有空军掩护,我军将会获得更大的战果。1988年9月,航空工业部又下达了歼8二空中受油飞机的研制任务,正式开展对空中加油技术的探索。同年10月,歼8二和轰6完成了加油编队试飞,验证了轰6+歼8这对组合实现空中加油的可能性,这就是“8911工程”。能进行空中加油的歼8战斗机交付部队后,被称为歼8D。

中国航空部门的这一系列动作,都带有“应急”的特征。当时我军最好的歼7、歼8战斗机,作战能力都不能满足空军要求。即使正在研制中,被称为“新歼”的歼10和歼13,其主要性能也无法完全满足作战需求。这时,从国外引进战斗机,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89年国务院举行春节团拜会,空军副司令员于振武偶遇歼8主设计师顾诵芬,向他提了个问题:“你说咱航空工业,能不能像他们彩电、冰箱这类家电似的,也引进人家的生产线?这样就可以很快拿到先进的飞机。”副司令员的这番话,让顾诵芬立即意识到,空军已经打算直接引进外国战斗机了。

作为一名飞机设计师,本国空军却想找外国人去买飞机,这对他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带着复杂的心情,他这样回答领导:“这不是一条生产线的问题。涉及材料、电子等一系列工业基础,都要改造。”顾诵芬主持研制的歼8系列战斗机,是以苏联第二代战斗机(米格23和苏24)为主要作战对手的,但到服役时,苏联已经装备了第三代战斗机(米格29和苏27)。同时期的美国更是占尽先机,先进的F15和F16比苏联更早加入服役。1987年,美国空军“雷鸟”飞行表演队驾驶F16在北京做了表演,让中国军方首次感受到来自第三代战斗机的巨大冲击。

更让人如芒在背的是,海峡对岸也在80年代末获得了120架F16和60架幻影2000。环顾四周,中国几个主要战略方向上的潜在对手,战斗机都已经升级到了第三代,比我们整整领先一代。而解放军甚至连二代机都没能完全普及,还有数量庞大的歼6在服役。此时的中国空军,迫切需要高机动、大航程的第三代战斗机。保卫祖国领空和维护国家统一,都需要这样的先进战机。但当年的现实却很严峻:我军最先进的歼8研制成功后,只比歼7增加了些许航程,主要性能并没有更明显的优势。但即使是这种增大航程的歼8,能打得过F16吗?能打得过幻影2000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