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黄桥决战:以少胜多,打出我军的威名

他自诩实力雄厚,称王称霸,并在蒋介石的指使下坚决反共,是坚定的顽固势力。

处于韩德勤指挥之下的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李长江部是地方实力派,有2万余人,税警团陈泰运部有三四千人,深受韩德勤的排挤,与他有难以克服的矛盾;而新四军所掌握的军事力量无论是数量上还是武器装备上都处于劣势。

在此情况下,新四军针对不同对象,区别对待:日军是必打对象;韩德勤是坚定的顽固派,也是斗争的对象;而李明扬、李长江及陈泰运等人属于中间派,可成为争取、团结的对象。

由此,新四军积极贯彻毛泽东“要把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的策略思想,决心充分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团结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顽固派韩德勤,并确定釆取联李、陈,击日寇,反顽韩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抗日根据地。

1939年秋至1940年春,陈毅以非凡胆识与智慧三进泰州,与驻城国民党地方派系部队就联合抗日谈判成功,结成反韩统一战线,为与顽韩的决战创造了有利的军事态势。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争取“二李”和陈泰运保持中立,是新四军军事上成败的关键。

在决战中,由“二李”及陈泰运组成的整个进攻右翼一直保持中立,使韩在军事上陷入孤立,大大削弱了其军事进攻力量,从而使新四军集中兵力去打击韩的嫡系部队,创造以少胜多、以劣胜优的奇迹。

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筑牢胜利的铜墙铁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黄桥决战期间,人民群众掀起了支援前线的热潮,黄桥工抗会组织了400多人的工人纠察队,负责侦察敌情和维持社会秩序。

黄桥及周围乡镇的农抗会组织成千上万的农民帮助修工事、挖战壕、筑圩子。黄桥原来只有一个土围墙,高不过三尺,厚才二尺多,在土墙上挖掩体,土太薄,只好用土堆,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一夜之间工事就修起来了。

他们还组织了一批担架队,帮助新四军运送伤员。在黄桥西郊的殷坍乡有个木匠顾金贵,用家里的木料赶做了6副担架,并亲自赶到黄桥抬担架,支援黄桥决战。

70多岁的老人准备做棺材的“寿料”,当地准备修庙宇的大梁拿出来构筑工事,抬新娘用的花轿杠也拿出来做了担架,农抗会会员李宏寿、徐长贵为我军指路摧毁了韩军一个指挥所,李宏寿和他岳母、徐长贵的三女儿在炮火中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