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揭秘毛主席最不为人知的5年,完成了人生蜕变

比如他给农民写字送对联,知道其他地方的农民和韶山一样,也生活的非常苦逼,租了地主的土地,每年收成的70%做地租,自己终年劳作,只有30%的收成养家糊口。这种巨大的不公平,就是农民的怨气所在,也是未来革命的星星之火。

比如他见到一个以前在县衙看门的农民,详细说了他在县衙的所见所闻,以及县衙运作和办案的潜规则。对于没做过官的学生来说,这可是有钱都买不到的阅历。我读到毛泽东历次穷游的经历时,不禁想到端着碗游历安徽的朱元璋,这种有底层阅历的人物,做了国家领袖或者地方官员以后,施政往往更符合底层人民的利益。因为他们知道,底层人民需要的是什么。

除了和底层农民聊天,毛泽东还在穷游的过程中,知道了各地的山川形胜、交通路况、乡村的风土人情......那些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他在外游历后都有了。而且脚踏实地的在外游学,还能把书里的理论知识,和现实世界对照起来。有次长沙下暴雨,毛泽东望向窗外的电闪雷鸣,果断出门爬岳麓山,直到在狂风暴雨中登顶,才下山跑到蔡和森家里。

蔡和森的母亲看到毛泽东浑身湿透,赶尽取出干净衣服给他换上,问他干嘛去了,大晚上的不在家里呆着。毛泽东说:“《尚书》有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的话,我想感受一下。”蔡和森的母亲都无语了。

1918年6月,毕业不久的毛泽东和同学们奔赴北京,准备去法国留学。火车走到河南偃师的时候,由于铁路被洪水冲毁,暂时不能向前走了。他们只好在偃师停留一夜,然后步行到许昌,再想办法去北京。当他们到许昌后,毛泽东想起许昌曾经是曹操的根据地,后来又是魏国的五都之一,既然来了,当然要凭吊一番。

他拉着几个同学步行到郊外,找到魏都旧址,感怀古今畅想千年兴亡,并且作诗一首留留念,随后才去北京见杨昌济,和杨开慧在北海公园谈恋爱。那首诗我没找到,估计已经失传了。从这两件小事就能看出来,毛泽东真是个浪漫的人。这种浪漫他保持了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