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党内“二把手”刘少奇不是毛泽东指定接班人?

其三,在编辑《六大以来》和召开“九月会议”期间,还产生了两个毛泽东称之为“副产品”的重要文献,即毛泽东为“九月会议”起草的《关于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结论草案》(以下简称《历史草案》)和阅读了九篇文献后写的读书笔记(以下简称“九篇文章”)。尽管在这两个文献中没有直接出现“白区正确路线代表”的提法,但从其中对刘少奇的评价(包括本文前述毛对刘的评价)可以看出毛对刘在白区工作的充分认可。

在《历史草案》中,毛泽东批判了“左”倾路线在组织形态上的“极端恶劣的宗派主义”。在谈到1931年5月临时中央组成的问题时指出:在临时中央人选的委任上,出现了“故意地压抑刘少奇同志,而提拔了两个新党员(博古、洛甫)”,“来掌握全党最高实权的怪事”。在“刘少奇同志”后面,毛泽东特意在括号中加写了一段话:“他是很好的与很老的群众领袖,又是政治局委员毛泽东此处记忆有误。刘少奇在1931年1月六届四中全会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至1943年3月政治局会议前没有变化。(详见刘少奇著作生平研究组:《关于刘少奇在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考证》,《文献和研究》1984年第12期。”。《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229页。)毛泽东的这段评语,显然是针对刘少奇在白区时的工作而言的。

“九篇文章”写于《历史草案》之前,是毛泽东在编辑《六大以来》过程中,阅读了六届四中全会以来代表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九篇文献后有感而发的读书笔记,有两万多字,毛泽东当时曾题名为《关于一九三一年九月至一九三五年一月期间中央路线的批判》。

这是一组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珍贵文献。之所以珍贵,在于毛泽东写作的动机不是为了发表,也不是为了在党的会议上讲话,而是为了清理思路、总结经验,文中不加掩饰地表露了毛本人当时真实的内心思想。因此,文中用语比较尖锐,涉及不少当事人。正因为这个原因,在延安时期,除了刘少奇、任弼时等个别人外,毛泽东没给其他任何人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