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奇人物 > 正文

毛主席口中的“大叛徒头子”,后来成国家主席

绥远抗战爆发后,由于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顾虑“有引起日本与苏联严重冲突的可能”,改变了原定由外蒙方向的援助计划,加之击破南敌方针未能实现,导致宁夏战役计划被搁置。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不但使红四方面渡河部队为实现宁夏战役计划的努力付诸东流,而且也失去原定的战略方向,在困境之中,不得不选择西进河西走廊,埋下了最终失败的根苗。

西安事变爆发后,国内局势瞬息万变,也严重地影响到了西路军的行动。为策应河东战局,西路军在东进与西进之间徘徊不前,迁延时日。特别是“由于西安事变后极为复杂的局势,苏共中央对中共的援助采取谨慎的态度,计划屡有改变”。[ 《陈云传》(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03页。]当时在援助无望的情况下,西路军不得不努力建立根据地,以站稳脚跟,争取时间,待春暖后取得援助,导致陷于极为困难的局面。

西路军渡河后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突发事变,是历史的当事人们难以预见的,他们只能从当时面临的历史环境中做出抉择。一系列重大突发事变,对西路军的影响是巨大的,造成了一个又一个原定战略计划的一再调整和不断改变,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导致西路军失败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有些学者认为,“西安事变对西路军的影响是致命的。”[董汉河:《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七十周年祭——西路军的形成、失败及其价值和意义》,载《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第124页。]笔者以为也是很有道理的。

2.严酷的自然条件、不利回旋的狭长地形,缺乏社会条件与群众基础,也是西路军失败的重要因素。

西路军进军河西走廊,正值隆冬季节,滴水成冰,但指战员们却缺乏冬装,仅穿着难以蔽体的单衣、单裤行军作战,面临着极为严酷的自然困难。正如陈昌浩所说,这里“地形之奇特,气候之奇寒,人烟散聚无定,沙漠之辽阔,堡寨之坚险,山势之荒野,饮水之缺乏,粮食之少与被封锁,故一般来说,不利于野外作战,不利于游击活动,不利于死守一地,不利于孤军独战”。

河西走廊是一条东西绵延千余里,南北宽约一二百里,北临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南靠祁连山的狭长通道,缺乏战略回旋的地理条件。西路军进入这里,犹如进入了一条狭窄的弄堂,非东即西,无法从南北两翼迂回作战,大大限制了部队的机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