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秘闻 > 正文

上将肖华文革倒台真相 到底是不是林彪亲信?

1967年11月,此时的肖华已经失去人身自由,叶群令专案组专门找肖华谈谈那次严慰冰的汇报内容问题,肖华如实的把当时的情况写了出来,结果非但没有受到什么表扬,反而被专案组人员勒令当着他们的面把这份材料烧了。专案组要求肖华重新写一个和事实相反的东西出来,肖华没有答应,事后专案组也没有再提及。【注49】从这件事上看,肖华在叶群、林彪看来显然是不该知道的事情知道的太多了。同时,也证实了叶群在严慰冰汇报情况的旧事上的“仔细”、“认真”的程度,而这种“认真”的程度或可说已经断定了肖华应该走上哪一条路了。

而让林彪对肖华有所不满的还有一件事。

我们都知道八届十一中全会是林彪的“土伦”,尽管林彪发表了一篇措辞谦逊的发言,似乎对担任毛泽东的接班人诚惶诚恐,但是,仍旧不能掩盖林彪本人在这件事上的得意,从后来的种种事实看,林彪非但没有像他自己说的那样“随时准备交班”,反而一再培植自己的亲信掌握军队大权,不惜把儿子林立果扶上战马成为空军的“太上皇”。所以,在这次会议上对于他“当选”毛泽东的接班人的这件事上林彪是要看一看诸人的行动的,用文革的语言说那就是“忠不忠,看行动。”

然而,肖华在这次会议上的态度比较令林彪、叶群失望。当时,肖华是在北戴河养病,被叶剑英接回来的,到了会场以后做过一个书面发言,但是,对于林彪作为接班人的事情没有表态,肖华自己说:“我不了解内情。”会后,叶群找到肖华说:“你是老一军团的干部,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不表态?这是对党的态度问题。”肖华随即也向叶群承认了错误,说这是他自己的疏忽。【注50】

表面上看,肖华是疏忽,但是,从问题的深层看,则体现了肖华之不同于黄吴李邱之流对于林彪的感情的地方。吴法宪说他自己脑子里面只有一个林彪。【注51】他说:“是林彪把我提拔起来的,林彪叫我怎么样我就怎么样。”【注52】而李作鹏则说:“林副主席活着跟他干,生与林副主席同生,死于林副主席同死。”【注53】邱会作说:“林副主席、叶主任是再生父母。”【注54】可以说肖华在最初也是紧跟林彪的,然而,他毕竟不是黄吴李邱,他没有把自己的全部政治命运和林彪压在了一起,对于林彪他也尊重过,也服从过,甚至也大声的歌颂过,可是,一旦要让他像黄吴李邱这些人那样无条件的对林彪表示绝对的效忠,肖华做不到。肖华之所以服从林彪、听命于林彪,最主要的原因是林彪当时是毛泽东亲手选定的第二号人物,同时也有历史上肖华和林彪的渊源。不但肖华如此,之前的罗瑞卿也如此,之后的杨成武更如此。可以说,他们三个人之所以殊途同归不是偶然的,他们既不能像黄永胜那样为了忠于林彪进而和叶群干出那样令人不齿的荒唐事,也不能像吴法宪那样把空军大权私相授受,同时也不能像邱会作夫妇那样为了林家的私事跑前跑后,更不可能像李作鹏那样在关键取舍阶段居然擅自更改命令。所以,他们尽管和林彪有着其他人没有的历史上的比较好的合作关系,甚至林彪还准备把他们也拉入自己的集团内部,但终究未能实现,相反这些人后来都被林彪想方设法的借毛泽东之手打倒。这在当时可以说是这些人的“悲剧”,可从后来看,实在又是他们的喜剧。

1967年是一个多事之秋,即便是在以动荡著称的文革中1967年也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年度。在这一年的一月,爆发了上海以张春桥、姚文元为首搞的臭名昭著的所谓的“一月风暴”,二月中又迎来了二月逆流,接着在五一节后又发生了五·一三事件,七月更出了“7.20事件”。

就影响而言,五·一三事件既没有一月风暴那样“红色革命”,也没有“二月逆流:那样激烈紧张,更没有7.20事件那样伤亡惨重。和以上这三个事件相比,五·一三事件似乎算不得什么,似乎一直被隐藏在一种微妙的政治暗流中。但是,研究文革史的专家和亲身经历过五·一三事件的人却并不这么认为。王年一在他的《大动乱的年代》的287页中指出:“这不是群众组织之间一般的武斗事件,而是李作鹏等人故意违反周恩来的关于‘联合演出’的指示而制造出的事件。”王年一同时还说:“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所掌握的一派就成为‘林副主席支持的三军无产阶级革命派’,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就成为‘三军无产阶级革命派’的领袖。”【注55】原林彪办公室秘书张云生作为当时这一事件的亲历者,他是这样评价五·一三事件的,他说:“林彪、叶群利用五·一三事件做文章,他们挥动这个棒子真的‘打了一大片,保了一小撮。’”【注56】在张云生的眼中,五·一三事件是林彪手下几员大将的翻身仗,也是一个“转折点”(张云生语)。

因为肖华就是在五·一三事件以后迅速垮台的,所以,当我们回顾肖华在文革中被打倒的真相时就要更加注意五·一三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且,透过这一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林彪集团崛起的部分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