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鲁迅读了毛主席的词,评价了7个字,毛主席笑了

这是因为,这首《西江月·井冈山》有一个好处,是鲁迅当时绝对感悟不到的,那就是它的叙事内容,具备有“诗史”的性质。这首词是一九二八年写成,鲁迅大概是在三年后读到它的。

当时这首词对于鲁迅,以及对中国近代战争史来说,还只是一则“过期”不久的“新闻事件”。等到一九四九年革命胜利以后,这首词就已经成为那一段历史的“见证”者了。

唐朝杜甫写了几万首诗,其中也有一些从文学上看来,并不那么突出的作品,它们之所以在如今还有价值,恰恰也是因为见证了历史。

一九三一年的鲁迅,也许对共产党和毛主席并不是十分了解,所以当他读到这首词时,只是脱口而出,暴露了自己对井冈山上的共产党人的粗浅印象罢了。

毛主席在诗词创作方面,其实一直都非常谦虚,所以鲁迅说他的词填得不好,他也不欲作出反驳。至于说他是“山大王”,后来类似的话,美国人斯诺也说过。

当时许多人都觉得共产党人就是“山大王”,国民党是“官兵”。只不过那个时候绝大部分的人都想不到,不出二十年,“兵与匪”的身份就倒过来了。

结语以前读古代文学理论的时候,看到刘勰、钟嵘这些古代文论家老是在说写诗要有“意境”,要有深刻、丰富的含义。

但是当我读到唐朝李白等人的诗时,有时我并不觉得他们的诗,有什么深刻的“意境”与“内含”。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一句,有什么深远的意义,有什么深刻的内涵呢?无非就是在写游子在月夜思乡之情罢了。

人们喜欢这样的诗歌,无非是因为能够在阅读它的时候,被激发出一种思乡的情感罢了,这种效应就叫做——“共鸣”。

所以说诗既是言志的,也是言情的。有一些诗词作品,根本就没有什么高明的创作技巧和高大上的思想内涵,但是它在抒怀上做得好,所以它也就成功了。

不光是诗词,小说和影视剧也是一样。如果它们能激发出人们的“共鸣”,自然就会受到欢迎。但是如果一个人不能被这个作品激发出“共鸣”,那么他自然就会觉得这个作品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