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鲁迅读了毛主席的词,评价了7个字,毛主席笑了

这首词通篇大白话,是用“以赋为词”的方式写就而成的。它不像毛主席后来的代表作《沁园春·雪》那样,具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精妙的修辞,也谈不上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这首词只是相当于用韵文的方式,写了一篇短小的日志。所以严格按照中国传统诗歌的审美标准来说,它是缺少“意境”与“含隐”之美的。

不过这首词是一首“军旅词”,是毛主席在马背上完成的。它的优点在于叙述的事件本身具有历史意义,并且内容是完全真实的。

词本来就是抒情的作品,所以只要把感情写出来了,倒不一定非要有什么深刻的道理和“一语双关”似的表达。

这首《西江月·井冈山》里面的情感表达,显得比较克制,但是仔细品味,还是能感受到毛主席对战争胜利的嘉许。只是他在叙事时,侧重于对战胜经验的总结。

这首词描写的是毛主席和工农红军在面对敌人重兵压境时,表现出来的一种“胸有成竹”,和谋定而后动的大智慧。

不管敌人如何来势汹汹,我方早就已经提前加固了防御工事。所有工农红军的将士们,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又怎么会被敌方的人多势众吓倒呢?

可见在这一场大战开始之前,工农红军就已经吃过了“定心丸”,他们知道自己一定能赢,这就等于红军是得到了“人和”。

等到正式开打时,选择的地点就是黄洋界上的“天险”。黄洋界位于井冈山主峰北面,这里海拔很高,地势险要。敌人从下往上攻打,天然吃亏,于是红军又得了“地利”。

有了地利跟人和,这场仗还没有打,红军就赢了一大半了。所以等到炮声一响,敌人马上被打得人仰马翻,连夜遁逃。

二、鲁迅为何会如此评价这首词尽管从表面上看,并没有讲什么深刻的大道理,但是事实上它讲述了两军对阵时,一方取得战场胜利的关键:

一是战时军心一定要“稳”,二是将士们作战的意志与决心一定要强,三是要选择有利于我方施展的战场。

如果阅读这首词时,感悟不到词中对兵法理论的揭示,很可能就把这首词理解成:一个将军带着一群人打败了另外一群人,如此而已。

鲁迅是一个典型的文人,他大概对兵法战阵方面的事情,既不了解,也不太懂,更加缺乏研究的兴趣。

冯雪峰是共产党人,他因为崇拜毛主席,才会把这首词拿给鲁迅看,所以他在向鲁迅呈上这首词时,免不了要对作者大加夸奖,于是让鲁迅对词作本身产生了过高的期待。

在中国传统文人的心目中,一首诗词的好坏是有标准的。前面我们说过,古典诗词理论认为这些作品应该要有类似于“昨夜西风凋碧树”一样的“意境”,或者有一些“哲学”方面的思考。

结果鲁迅看到的词作,完全不符合想象,于是他只能说出那七个字了。但是后来的人们,为什么觉得这首填得好呢?

包括毛主席本人,都觉得这首词不错。因此后来毛主席诗词出版时,它一直被列入正编与读者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