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粟裕最凶险一战,毛主席说出了底线,粟才放心

其实这是44师并没有全部都被截在运河西岸,有近一个团的部队过了河。本来黄百韬命令这个师在碾庄以西守备,掩护大军西撤。谁知该师师长刘声鹤脾气也挺烈,不听黄百韬的,认为44师在运河吃了大亏,带着剩下的2500多人往徐州赶,要在徐州城进行整补。

谁知道机关算尽,正好被十三纵堵了个结实。

大家以乱对乱,十三纵38师114团没做什么准备(实际上也没法做啥准备,几乎是到了就展开进攻了),直接攻城。

这个刘声鹤倒也临危不乱,把共军放进城中打,等一个营的突击队打进来之后,突然切断后路,围住一顿猛打。我军一个连的部队没撤出来,打到最后30多人,弹药用尽,无人接应,最后被国民党军围住全部打死。

114团又派二营攻,攻进去之后,又中了敌人的埋伏计。大量老兵牺牲了。

38师首长赶到之后再度发起总攻,费了老劲,才算攻下曹八集。

敌师长刘声鹤举枪自杀,该师残部全部被歼灭。

大家应该都看出来了,追击黄百韬,就一个,乱。

就像华野发布的政治动员令说的那样:不怕困难,不怕饥饿,不怕伤亡,不怕打乱建制……

部队都处在高速运动中,一边跑一边打,来不及准备,到了就打,不明敌情,不熟地利,虽然建制没乱,但兵团、纵队和师、团的联系、控制已经稍显凌乱了。

在如此情况下打仗,伤亡大是必然的。

华野各纵在碾庄包围黄百韬兵团大部后,粟裕感到指挥散乱的问题已经到了不能不管的地步了。

他亲自到前线,召集谭震林、王建安(这两位是山东兵团的一把手,兵团原一把手许世友腿伤加重,未随军南下),和各纵司令政委,研究如何统一指挥的问题。

商量到半夜,最后决定,由谭王统一指挥围攻黄百韬的六个纵队,即四、六、八、九、十三和特纵。

那么粟裕干嘛去了,为啥不亲自下场指挥呢?

还有阻援的大战需要他呢。何况,他是方面军指挥员,不可能一头扎到战役指挥层面。

这个指挥关系的调整起到重要转折作用,战斗伤亡应声减少。

粟裕在《淮海战役中部队情况简报》说,各纵在战斗发起的前一周内,平均每个纵队伤亡5000多人。陶勇纵队稍少,伤亡4600余人。这样算下来,六个攻坚纵队伤亡已达30000人。也就是说,大量伤亡发生在前期大追击、遭遇战中了。

剩余19000的伤亡,发生在徐东阻击和最后总攻碾庄两个战场,兵力投入更大,伤亡率反而降低了,更加突出地证明指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