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对中国而言,一贫如洗的蒙古才是好蒙古?

1727年,清俄《恰克图条约》签订,清朝放弃了贝加尔湖以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布里亚特蒙古游牧地。虽然确立了两国的中段边界,但有意引入沙俄势力压制漠北蒙古,则保持了漠北蒙古对清朝的向心力。

而为了强化对漠北蒙古的统治,清朝一方面移植漠南蒙古的盟旗制度,彻底改变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特性,最大限度遏制了蒙古“聚沙成塔”的可能;另一方面则大兴黄教,以宗教推动“计划生育”;更重要的是,清朝还默许来往于蒙古的晋商等商帮与蒙古交易,通过经济掠夺迫使其负债累累。

在清朝一系列组合拳的作用下,漠北蒙古人口锐减,一贫如洗,辛亥革命前夕只剩下50多万贫民。

但一贫如洗并不能逃避列强的觊觎,尤其是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趁火打劫夺走外东北和外西北后,更在清王朝风雨飘摇时制定了罪恶的“黄俄罗斯”计划,公然将清朝边界划定为长城一线,蒙古自然首当其冲。

再加上清朝对蒙古推行了诸多不合时宜的所谓新政,更激起了蒙古对清王者的离心,所以沙俄对蒙古的渗透一发不可收拾。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沙俄趁机煽动蒙古高层自立门户,并疯狂进攻内蒙古和新疆。虽然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北洋袁世凯政府收复了内蒙古和新疆全境,但漠北蒙古则被沙俄深度控制。

虽然1919年趁沙俄在一战期间崩溃,北洋军阀徐树铮收复蒙古和唐努乌梁海,但因为北洋政府内部相互倾轧,给了苏俄卷土重来的可能。

1921年,苏俄以追击白军名义进入蒙古,开始了对蒙古的“二度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