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八路军3大主力师长贺龙,在解放战争不见踪影

日寇和阎老西都想把八路军赶走自己占有之,不过日寇与阎也各有各的小算盘。日寇在1939、1940年之交,重心是往南打,华北留的兵力并不多,只能对晋绥边区进行集中的短促扫荡,而无法长期驻兵、长期进攻,所以,不打则已,一打就想制八路军于死命。一旦打不着,就只能撤走,择机再来。

阎锡山一直把山西省视为禁脔,不容任何人染指。日军侵入山西后他守不住,他可以拱手让出,借口也是冠冕堂皇,连中央军都挡不住,我山西部队自然也打不过。

全面抗战八年阎军只打了几仗发现打不过日军,也就不再汲汲于恢复失地,阎老西窝在晋西南一角苦撑待变。然而一俟八路军在晋西北、晋南建立根据地,阎老西又上了劲,一副宁与日寇、不与共党的奴才相,不惜武力相逼把八路军赶走。

面对这两股势力交相侵逼,守好晋绥着实不易。只派一个旅的正规军肯定应付不了大股敌人,派级别低的将领也没有足够威望聚拢人心,综合各方因素衡量,八路军主力师长级别的人物是最合适人选。

那么不免有人会问,115师能把聂荣臻留在晋察冀当一把手,为什么120师不能把政委关向应留下来坐镇晋绥边区,而继续让贺龙率主力挺进冀中呢?

从资历上看确实有这样的可能性。但当时形势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一来,关向应数年苦战积劳成疾,当时身体很不好,1941年就到延安休养了,1946年病势转重不幸去世(从此事也可看出,长征和抗战对我军高级将领的身体造成的损耗相当大,120、129两大主力师的政委居然病累而死)。关向应的身体状况不足以独力支撑晋绥边区复杂的形势。

二来,晋绥边区与绥远接壤,中央还有另外一层考虑:拉拢傅作义。傅作义从晋系军阀中脱身,独守绥远一省,与日寇苦战经年,又受阎锡山不断排挤,迭受挫折而锐志不退,是一个有骨气、有民族气节的人物。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中央其实一直密切关注着傅作义,希望将其拉到革命一方。

傅作义多年生存于夹缝之中,戒备心警惕性很强。他治理绥远、编练军队,很多思想与中共有共通之处,但自守自立的旧军阀意识还存在着,要做他的工作很难,拉近了不行,推远了也不行,很多事情要处理得很微妙。

贺龙的革命资历极其深厚,而且担任过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论其资历、地位都比关向应只高不低,由他坐镇晋绥,军事、政治、外联,各方面都没话说。

所以,自从1940年左右回师晋绥,这块关键之地,就再也离不开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