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四川老农卖废品,却说:邓小平给我寄钱了

自这时候起,邓家情况就一日不如一日,孩子们也只能跟着母亲生活。邓先圣的母亲姓淡,也是当地人,家里条件不错。她虽为旧式妇人,但办事情却很有一套,村里村外都知道她的贤惠。

淡氏非常宠爱邓先圣,便寻思着给他找一个玩伴。正巧,娘家最小的弟弟淡以兴还不到两岁,淡氏便经常把弟弟带到家里来玩。这样一来,邓先圣从小就跟这个年纪相仿的舅舅感情极好。

他们一起在“翰林院子”上私塾,后来又一起上小学,一起摸鱼、一起放牛。期间,淡以兴还见证过外甥改名的事:

那是在邓先圣5岁那年,私塾老先生觉得他聪明伶俐,将来必是前途无量。但看着“邓先圣”这样的名字,老先生却不太高兴。他认为:先圣应该特指孔子这样的人,一个小孩子怎么能叫这样的名字呢

于是,他便跟邓先圣商量:“我希望你将来能做个贤人,你以后就叫邓希贤怎么样?”懂事的邓先圣,高兴地答应了。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邓先圣便改名为邓希贤。后来因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邓希贤出于安全的考虑,才改名为:邓小平。

在私塾是同学,回到家是舅甥关系,这种形影不离的时光,一直持续到邓希贤到乡里读初级小学堂时。当时,淡以兴的父母希望他回家去打理淡氏家业,不肯让他再读书,便把他带回了家。

不过,虽然不再读书了,但淡以兴一有空就会到姐姐家来找外甥玩。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听外甥讲课本上那些他没听过的事。

1918年,14岁的邓希贤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广安县立中学。在那个年代,能考上县中显然是件了不起的事。母亲淡氏非常骄傲,硬是省吃俭用,把儿子送进了县城。

但没过多久,邓希贤就收到了父亲从重庆寄来的信,让他:速到重庆,准备进“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读书,以便将来能去法国留学。

不得不说,这是改变邓希贤命运的一次选择。正是因为有了这次留法,邓希贤才能认识像周恩来、赵世炎这样志同道合的同志,而后又一起走上革命道路。

但在当时,母亲淡氏并不同意邓希贤出去,她舍不得儿子去吃那个苦,便对丈夫说:“才十几岁的娃,一边打工,一边读书,哪个忍心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