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以印制印”,对付印度,我们手握一绝世王牌

听起来云里雾里,但现实情况则更加令人无语。话说1945年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英国元气大伤,成为事实上的最大输家,不得不陆续放弃了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尤其是英属印度这个日不落帝国的模范殖民地兼“英国女王王冠上的明珠”。于是甘地领导的英属印度抗英运动在坚持了几十年的“非暴力不合作”后,终于柳暗花明。

但作为世界驰名的“离岸平衡手,大陆搅屎棍”,英国虽然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斤咖喱,但却坚持要留下“印巴分治”这样的隐患,确保独立建国后的印度和巴基斯坦“打架不忘挖坑人”,即便是咬牙切齿满腔痛恨。

而宗教,是“印巴分治”的最重要标准,于是庞大的英属印度,印度教徒和穆斯林迅速聚拢,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全新的国家陆续诞生。

对于彼时的印度而言,因为“印巴分治”是白纸黑字的协定而非惨烈的革命或战争,因此英属印度时期的遗迹保存得相对完整,尤其是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

因为环保意识高涨的印度人民从来舍不得在开伯尔山口建设防御工事,于是来自中亚的征服者争先恐后地通过这条“绿色打印通道”到南亚次大陆发展,随后,雅利安人创立的湿婆教落地生根,种姓制度也开始在印度萌生。

由于种姓制度等级分明且迷惑性极强的轮回思想深征谙征服者之心,于是虽然千百年来征服者走马轮换,但种姓制度历久弥新,并在英国统治者的改造下成为等级森严的殖民统治系统。

根据婆罗门教圣典《梨俱吠陀》的表述:诸神分割一个原始巨人普鲁沙后,他的嘴变为婆罗门,双臂演化为刹帝利,双腿成为吠舍,双脚则生出首陀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