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两场最关键的起义 朱德由此奠定基础

关键时刻,朱德在安远县天心圩召集军人大会,发表了至关重要的讲话,毅然提出革命的自愿原则和前途问题。他说:“大家知道,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是要革命的。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只要还有十支八支枪,我还是要革命的!”朱德的讲话,掷地有声,有胆识有魄力,一字一句传递出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革命的队伍不在人数,而在质量,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不怕雨打风吹,不畏艰难险阻,不惧千辛万苦,始终沿着既定的革命目标,矢志不渝地前进!能做胜利时的英雄,也能做失败时的英雄。朱德是这样的人,他也需要这样的人,惟其如此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起把革命干到底。所以不革命的尽可回家。革命自愿,非此不可。

接着,他用俄国革命的成功事例,表达了革命必胜的信念。他说:“大家要把革命的前途看清楚。1927年的中国革命,好比1905年的俄国革命。俄国在1905年革命失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到了1917年,革命终于成功了。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也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个‘1917年’的。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

朱德的讲话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使大家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在困难中认清了方向、受到了鼓舞、增强了信心。对此,陈毅高度评价说:“人们听了朱总司令的话,也逐渐坚定,看到光明前途了,当时如果没有总司令领导,这个部队肯定地说,是会垮台的”“朱总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在群众情绪低落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明了光明的前途,增加群众的革命信念,这是总司令的伟大。没有马列主义的远见,是不可能的”。

信念动摇,源自思想滑坡。讲话结束后,朱德对部队进行思想整顿,统一大家的认识,振奋革命精神,从而扭转了部队中人心涣散的局面,保存住了革命的精华和骨干力量,同时也初步实现了思想建军。在这支部队生死攸关、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朱德把部队带出绝境,赢得了全军对他的巨大信任。

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者

筑牢思想之基、保存革命火种之后,如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成为摆在朱德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由于当时部队只是在上层领导机关和军官中有少数党员,而在士兵中一般没有党员、团员,因此党的工作不能深入到基层和士兵中去。为了加强党对部队的领导,朱德于10月底在赣南大余整顿部队的党、团组织:重新登记部队的党员、团员,调整党、团组织,成立党支部;把一部分党员、团员分配到各个连队去,从而加强了党在基层的工作;选派一些优秀党员去基层担任指导员,从而加强了党对部队的全面领导。粟裕后来称赞说:“这是对于这支部队建设有重大意义的一个措施。”同时,朱德还对这支由不同来源组成的部队进行了整编。他取消“军、师、团”的建制,将部队改编为一个纵队,采用“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番号。纵队下辖7个步兵连和1个迫击炮连、1个重机枪连,朱德任司令、王尔琢任参谋长、陈毅任指导员。从此,部队战斗序列更加简明,组织指挥更为有力,有了新的领导集体,朱德成为这支部队的领导核心。经过这次整顿,部队面貌焕然一新,组织状况和精神面貌都大为改观,团结成了一个比较巩固的战斗集体。人数虽然只有七八百人,但是经过严峻的锻炼和考验,质量更加提高了,是大浪淘沙保留下来的精华,已成为不灭的革命火种。之后,朱德又在上堡整顿纪律,明确规定募款和缴获的物资要全部归公,只有没收委员会才有权没收财物,并对官兵进行自觉遵守纪律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