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窑村的人口并不多,不可能单独制造这么庞大的一个土方,除非是从其他地方征集劳役,共同参与建造。在古代,启动如此巨大的工程,史料必然会有所记载,但在县志和其他史料当中,从未见到过相关记载;
其三,“石龙”的“龙身”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石头”,而是由沙子构成的坚硬物体。姑且就算古人能够募集足够的人手建造十条“石龙”,但沙子松散的问题,他们如何解决?
众所周知,沙子最容易形成的形状是圆锥形,而“石龙”的“龙身”部位,是坚硬的条状。古人是利用什么物质,让松散的沙子形成了超百米的“龙身”的呢?而且,我们仔细看龙身的下半部,其实是存在一个凹槽形状的,利用沙子塑造这样的造型,更是难上加难。
难道古人就不会利用某种粘合剂吗?当然有可能。为此,李庆辰教授专门对一些“石龙”身上掉落的小碎块进行了科学化验,发现其中并没有任何粘合剂的成分。也就是说,李庆辰从科学角度、地质角度,将“石龙”人工建造的说法否定了。
“化石说”、“人工说”相继被否定后,就只剩下“自然形成说”。这种说法是否可信呢?人工想要利用松散的沙土建造成“石龙”都不容易,自然又如何形成呢?
对于自然形成的说法,李庆辰教授最是认可,他本人一直以来也都持这个观点。作为地质学界的科研人员,李庆辰做出任何结论都会有一套站得住脚的理论和证据,这一次也不例外。当被问及松散黄沙如何才能自然形成为如此巨大的整体时,李庆辰教授给出了答案。
黄沙固结为坚硬的整体,只有一种可能,一定是借助了另外一种物质的粘合力。前文已经提到,在“石龙”之中并未检测到任何粘合剂的成分,到底是什么物质起到了粘合作用,又历经上万年都未曾失效呢?
李庆辰教授认为,这种物质并不神秘,正是我们所熟悉的“钙”。为了证明这一点,李庆辰教授专门回到实验室取来了稀盐酸,随后将稀盐酸滴到了“石龙”上。当稀盐酸遇到“石龙”的一刹那,引起了剧烈的反应,许多泡沫不断地冒出来。
这是稀盐酸与“石龙”中所含的钙引起的反应,证明“石龙”含有大量的钙。由此判断,超百米长的整体巨物,起到粘合作用的物质正是钙。在钙的作用下,松散的黄沙凝聚在一起,最终形成了“石龙”。
2024-11-22 10:06:20
2024-11-22 09:56:55
2024-11-21 10:24:15
2024-11-21 10:13:52
2024-11-20 09:45:53
2024-11-20 09:34:44
2024-11-18 13:29:04
2024-11-18 13:36:26
2024-11-15 09:42:12
2024-11-15 09: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