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大批乌克兰军工专家来华,中国:机会千载难逢

刚开始,中乌两国的技术交流层次比较低,规模也不大。后来随着中国用轻工产品交换先进设备,乌克兰专家也开始大规模赴华。这些专家很多都是斯大林时代的科学家,带有那个时代的严谨和情怀,很多还留有对中苏友谊的美好回忆。在合作中,他们对生活要求不高,对技术问题有问必答,技术材料也能很爽快地提供。但在1993年之后,少数专家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开始对提供技术材料索要报酬,有时要一箱二锅头、有时要一些土特产,后来干脆直接谈钱,而且要价也越来越高。不过这些都是合作中的插曲,而且从整体看,中方付出的成本是很划算的。中国对独联体、乌克兰军工人才的招募非常重视,还将其列入了国家计划。为了能够顺利开展工作,中国启动了“双引工程”。“双引工程”专门引进来自独联体国家的人才和技术,其中重点地区就是乌克兰。国务院还授权国家外国专家局,正式设立“国家友谊奖”,专门用来表彰外国专家和他们为中国所做的贡献,各地方省份也紧随其后,相继设立了不同的“政府友谊奖”。这段时间内,乌克兰籍专家奥坚科·沃洛德梅尔、科瓦连科、阿诺·阿夫恰如克,都先后获得过国家级友谊奖;卡强·鲍维尔·尤利耶维奇则获得了江苏省友谊奖。

当时专门引进独联体国家人才和技术的领导曾表态:这一大批来自乌克兰的技术专家,是倾我们十年之力都无法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这次的人才和技术引进,对中国而言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定不能错过。这里要特别提一下俄罗斯对乌克兰人才的态度。90年代俄罗斯也曾经试图阻止乌克兰军工企业正常生产,并积极挖乌克兰的墙脚,也提出了不少优惠条件吸引乌克兰技术人才去俄罗斯工作定居,普京还曾公开邀请乌克兰专家赴俄。不过,俄罗斯和乌克兰虽然都是“斯拉夫兄弟”,但在竞争人才方面俄罗斯却始终处于劣势。这主要是由于俄罗斯没有相关吸引国外人才的战略计划,同时,拥有更大财力和优厚生活条件的国家也在和俄罗斯竞争。中国不但从政府层面张开双臂欢迎乌克兰专家,而且也具备良好的工业发展环境和前景,因此不仅吸引了乌克兰专家,就连大量俄罗斯专家也纷纷来到中国工作。据统计,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从乌克兰引进的军工人才不超过1000人。相比俄罗斯,乌克兰专家更愿意去中国。来中国他们不会背上“叛国”的负担,而且还能很容易地返回故土。相反,如果从俄罗斯回国,则会受到较大制约。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没有“排乌”情绪,更没有俄罗斯的大国沙文主义。乌克兰人在中国不会产生“少数族裔”的压力,更不会受到打压和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