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隐姓埋名铸核盾:解密“两弹元勋”王淦昌

1963年初,核武器实验、设计、生产等方面的工作人员转移到位于青海金银滩的221基地。王淦昌也和年轻人一样,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只身来到了这片荒滩。3200米的海拔让很多人产生了高原反应,糌粑、干菜等简劣饮食还诱发了其他健康问题。但王淦昌依然坚持快节奏工作,整日深入车间、实验室和实验场,走过了221基地每一个有爆轰实验装置的地方。

特别是在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正式起爆前的那段时间,作为首次核试验委员会的成员、冷实验的总指挥,王淦昌一天不落地到各作业分队检查指导工作,大到试验方案的设计、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小到实验场每根雷管的安装,都要亲自督阵。10月16日当天,他甚至自己坐着吊车,到爆炸塔顶对装置进行验收,看雷管是否插到位、探头安装是否可靠、电源是否全接通……一直忙碌到“零时”前,王淦昌才来到主控站和大家会合。当现场的高音喇叭读秒结束,凝结了无数人心血的核爆炸火球喷薄而出,巨大的蘑菇云轰然升起,王淦昌激动万分。

从一个高峰攀向另一个高峰

为原子弹诞生做出突出贡献后,1966年初,王淦昌又与同志们一起制定了氢弹的爆轰模拟实验方案,顺利解决了引爆设计的关键问题。在研究的间隙,他开始思考:能不能利用现有核物理技术,以激光打击加热氘核产生聚变中子,实现核聚变能可控利用?

为此,王淦昌与几位专家联名给中央领导写信,提出全国核电发展的统一规划和集中领导,力图从根本上帮助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类摆脱能源危机的困境。中国科学院院士贺贤土回忆,王淦昌为了促进核电事业发展,不顾年纪和身份到处游说。一次,中央书记处邀请科学家为中央领导开讲座,王淦昌听说了,也主动要求去讲一课,题目就是《核能——当代重要能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