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古代 > 正文

马铃薯并非谁都吃得起:明末时仅达官显贵可享用

马铃薯的移植频频传来捷报,使更多人认识到这类作物潜在的经济价值。在政府的大力推广下,马铃薯的种植在全国蔚然成风,南至闽粤等地,北至蒙古、东北,几乎随处可见马铃薯的身影。

对于中国社会而言,推广马铃薯之举意义重大,绝不仅限于作物种类的增加,或食物结构的丰富。首先,马铃薯的推广虽源于人口膨胀所导致的粮食危机,但随着其种植面积的日渐扩大及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反过来也促进了人口的进一步增长。

据一项估算数据称,中国人口在1741年为1.43亿,在1790年达到3.01亿,在1835年更增至4.02亿。人口的爆炸式增长与马铃薯等高产作物的推广时间几乎一致,足证两者间的因果关系。

其二,作为一种高产粮食作物,马铃薯无疑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助力之一。清代中期以后,马铃薯不仅成为常见的主食,在某些盛产地区,马铃薯被磨制成粉,以商品的形式销往全国各地。

此外,由于民食问题的解决,更多的土地用于栽种茶叶等经济作物,而人们也得以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从事商品化生产。其三,马铃薯的推广在安置流民、维护社会稳定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了解到马铃薯易种高产的特性后,越来越多的流民加入种植队伍,纷纷在山区开荒垦殖。

一方面,山区开荒为流民提供了稳定的生产环境,使其免于迁徙之苦;另一方面,种植马铃薯也为流民带来了长足的生计,使其有经济依托。正因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极大部分流民选择安定下来,社会上流动的人员亦随之减少,从而有利于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