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秘闻 > 正文

溥仪的父亲随口说出的三个字 竟预示了大清亡国

18岁那年,载沣接受了一项艰巨的外交任务——出访德国,为当年被义和团杀死德国公使一事,向德国皇帝道歉。这本是一件屈辱难堪的使命,但载沣却完成的出奇的漂亮。不卑不亢,据理力争,维护了大清的尊严和朝廷的脸面,还和德国皇帝谈笑风生,水平不知道比当时的那些朝中大臣高到哪里去了。回国后,谈起兄弟在德国时,德国皇帝亲授他的军政大事的经验,也是头头是道,动辄整军备武,要加强皇室对军队的控制云云。

出访德国的载沣(左)

载沣的出现,对于当时那些清朝的死忠粉丝来说,似乎是让他们找到了人生的希望,世界上有能力又忠于朝廷的太子党,如果载沣不算,那就真没有了。在他们看来,敢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说几句硬气的话、维护了朝廷的脸面的载沣,无疑是能带领他们走向大国崛起的未来领袖。

如果说几句“吃饱了没事干的外国人”这样的话就可以带领国家崛起,那么这个世界应该是属于内贾德的伊朗,萨达姆的伊拉克和今日朝鲜的。几年后,就是这个曾被人寄予厚望的载沣,愚蠢的一步步葬送了清王朝。载沣并不是一个先天的草包,出使德国的表现比那位不敢当面站起反驳日本市长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南京官员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他的愚蠢体现在他和张之洞的一次谈话上。

1909年,清朝最后一位柱臣张之洞死前,曾和载沣关于一位官员的任免有过一次谈话。张之洞说:“老百姓不愿意,恐怕会激起民变啊。”载沣说:“不怕,咱手里有枪。”张之洞长叹一声:“没想到竟然听到了这种亡国之音啊!”

说这段话的时候,是在辛亥革命前两年。两年,放在历史中看,应该算是革命的前夜。本该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时候,这位站在风暴中心的统治者还在自信满满手中有枪,心里不慌。可见,当政者经常比我们想象的要迟钝和愚蠢,他们不知道时光不等人,两年也足以翻天覆地。载沣的愚蠢,就在于他过分迷信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