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推荐 > 正文

从家财万贯到一贫如洗,就是上面一句话的事儿

我们有些善良的群众啊,一听说谁谁谁被罚了多少亿,谁谁谁欠了银行多少钱,谁谁谁企业巨额亏损不得不变卖资产维持生计,就同情心大发,恨不得捐款给人家,其实,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穷人理解的穷跟富人所说的穷,根本不是一个概念,人家过得比你好多了。

而且,曹家在京亲属并没有因曹頫获罪而受到株连,亲戚中不乏身居要职的达官贵人,比如曹頫的哥哥曹顺是三品内务府郎中;曹雪芹的大姑曹佳氏是王妃;表兄福彭世袭郡王,军机处行走,人家都还在位置上,倒霉的只是曹頫一家,整个曹氏家族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所以,尽管今非昔比,但靠着亲友们的周济和丰厚的家底,曹雪芹在北京最初的那些年,倒也衣食无忧,并没有像他自己说的那样穷困潦倒。

但是,一大家子人一直没有经济来源,难免会坐吃山空。

到了乾隆年间,曹家日渐衰落,生活上越发捉襟见肘,已经开始拖欠仆人工资了。

此时,从小养尊处优的曹雪芹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担,通过亲戚关系,在内务府找了份“笔贴士”的工作,负责翻译满汉文字,抄抄写写之类的,干了没多久,嫌工资低,又跳槽到了专为满清皇室子弟开办的“宗学”(也叫虎门)里担任助教,在这个岗位上,曹雪芹干了差不多有十几年。

尽管是国内最顶级的贵族学校,可在里面当老师能挣几个钱,北京的物价你们也知道,靠曹老师一个人的工资,如何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乾隆十二年,曹家在崇文门外的老宅和家产已经快卖光了,没办法,曹雪芹全家搬到了北京西郊,毕竟郊区的房子要便宜一些。

那一年,曹雪芹33岁,真正艰难的日子开始了。

3

艰难到什么程度?

曹雪芹在写给朋友的诗中说:“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米饭已经吃不起了,平时只能喝粥,喝酒经常要赊账。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对一个曾经锦衣玉食花天酒地的富二代来说,心理上是很难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