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说刘繇能孤身一人在扬州创造出这样的局面,他绝不是等闲之辈。
之前刘繇和袁术还维持着脆弱的平衡,两个扬州隔江对峙。但没过多久,在他的实力暴增后,逐步产生了和袁术分庭抗礼的想法,毕竟他才是正牌的扬州刺史。
而这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成为刘繇和袁术最终决裂的导火索。
兴平元年(194年),孙策奉袁术之命进攻庐江太守陆康,这一举动彻底打破了平衡。
陆康在名义上是刘繇的部下,袁术此举相当于在挑衅。另一方面,这也让刘繇有了唇亡齿寒的危机感,他已经看出了袁术的野心,如果不早做准备,袁术的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他了。
于是刘繇趁着袁术正攻打庐江的机会突然发难,将他任命的丹阳太守吴景和丹阳都尉孙贲都赶走了。
刘繇的战术非常主动,他不止想把袁术挡在江北,反而渡江北上,在长江北岸建立了两个据点。其中樊能、于麋驻扎在横江津(今和县东南),张英驻扎在当利口(今和县东)。
从九江郡南下丹阳,一般都是从牛渚矶(今采石矶)渡江,而横江津和当利口几乎就在牛渚矶北岸,这样就相当于牛渚矶这个重要渡口已经完全被刘繇控制了。
刘繇之所以敢于采取这么激进的战术,是因为他拥有一支颇具实力的水军,能够掌握制江权,而这也是他最后的底牌。后来靠着这支水军,刘繇在穷途末路之下成功续命。
此时刘繇已经走上了人生巅峰,他声势浩大,拥兵数万。朝廷也没想到他干得这么好,于是立刻进行嘉奖,将其晋升为扬州牧、振武将军。
当时吴景和孙贲向西退往历阳县暂避锋芒,形势非常被动。
袁术闻讯大怒,竟然打到九江来了,这怎么能忍?于是他也把心腹故吏惠衢任命为扬州刺史,反正刘繇都翻脸了,自己也不用顾忌那么多了。
随后他又以吴景为督军中郎将,让他带兵和孙贲一起进攻刘繇在江北的部队。
刘繇拥有制江权,来自江南的增援源源不断,吴景和孙贲苦战不下,战争陷入了僵持状态,就这样打了一年多,直到兴平二年(195年)吴景他们也没拔掉刘繇在江北的这两颗钉子。
2025-04-02 13:58:33
2025-04-02 13:58:01
2025-04-02 13:58:13
2025-04-02 13:58:27
2025-04-02 13:57:53
2025-04-02 13:44:21
2025-04-02 13:44:27
2025-04-02 13:44:08
2025-04-02 13:44:15
2025-04-02 13:4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