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推荐 > 正文

史上最贵的一封信,究竟藏有什么秘密?

他起初担任太平州司法参军,后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在京9年,一直从事古籍整理工作。

公元1069年,好友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大力推行新政,史称“王安石变法”。曾巩对此有些异议,多次提出不同意见,但王安石一意孤行,不予采纳。

这种情况,关系就不太好处了,曾巩经过深思熟虑,主动请求离京,外放地方为官,远离新旧党争的政治漩涡。

临行前,曾巩给王安石留诗一首:

日暮驱马去,停镳叩君门。

颇谙肺腑尽,不闻可否言。

淡尔非外乐,恬然忘世喧。

况值秋节应,清风荡歊烦。

徘徊望星汉,更复坐前轩。

曾巩离京先任越州通判,后知齐、襄、洪、福、明、亳诸州,任地方长官12年,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兴教劝学,颇受当地群众好评。

直到晚年,曾巩才重回京城,担任史官修撰,掌管五朝史事,官至四品中书舍人。

曾巩仕途平淡,在任期间,既没有王安石飞黄腾达主持变法的经历,也没有苏轼数次被贬颠沛流离的波折,总体来看,波澜不惊,政绩平平。

而令他跻身“唐宋八大家”,青史留名的,当然是他的文学成就。

曾巩是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和宋代新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自南北朝以来,文坛骈文盛行,这其中当然不乏佳作,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讨武曌檄》等,但总体而言,骈文过份讲求声律、辞藻、对偶和典故,内容空洞,华而不实。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