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一经面世瞬间火爆全国,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共情。这是由闻一多写的一首诗,用以表达自己对祖国和家乡的眷恋,同时也表达了对外侵者的愤怒和控诉。
“七子”指的是香港、九龙、澳门、台湾、广州湾、旅大以及威海卫。在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他们被强取豪夺,离开祖国母亲的怀抱,受尽列强的欺辱。
威海于清朝光绪年间被英国强租,民国时期回归,是我国第一个归国的领土。从面积上看,威海比香港大了五倍,如今当地的发展也是十分繁荣。
那么,威海是如何成为英国殖民地,又是如何能“虎口脱险”顺利回归的呢?
威海市由来已久,自新石器时期就已有人类在此生活。据相关史料记载,夏商周时期威海被称为“青州”。
秦朝时期,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威海被划入齐郡区域,后又归属胶东郡管辖。
威海历经各朝各代,穿越了无数风云变迁,每个朝代都有自己不同的特征。每个朝代给它的命名都体现了当时代对它的规划和发展寓意。
明朝时,“威海”才有了我们如今熟悉的称谓。
明初,威海属山东布政使司登州府管辖。洪武三十一年,即1398年,倭寇横行,百姓苦不堪言,朝廷也不堪其扰。
为了抵抗倭寇,明朝廷决定在此地设立“威海卫”,寓“威震东海”之意,从此“威海”之名沿袭至今。
1958年,威海由省辖市(县级)改为烟台专区辖市,又于1987年,正式升为地级市,即“威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