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蜀汉内忧外患,孔明如何让局势转危为安?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安居平五路”的故事。

讲的是在蜀汉先主刘备死后,曹魏趁蜀汉新君即位、内政不稳之时,发动五路兵马进攻蜀汉,但被汉相诸葛亮巧妙地一一化解。

读罢这个故事,让人们不得不佩服于孔明的神机妙算,竟在弹指之间消除了蜀汉君位更迭后面临的巨大危机。

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安居平五路”虽然未曾真正发生,但在那个时间节点,蜀汉的内忧外患却远比小说里描写的还要严峻,简直可以说到了命悬一线的地步。不过,和小说相仿佛的是,正是有诸葛亮力挽狂澜,蜀汉最终稳定了局面,开启了崭新的后主时代,也由此让三国鼎立的局面多延续了40年。

那么,在危机四伏的巨大压力下,孔明到底是如何令蜀汉转危为安的呢?

内忧+外患,后主接过的“烂摊子”

用“烂摊子”来形容后主刘禅从其父手中接过的这个江山,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早在刘备尚未辞世时,蜀汉境内的叛乱已成星火燎原之势。章武二年(222年)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听闻先主病危,即据郡反叛,次年三月迫近成都。很快,益州南部越㒞、牂牁、益州(建宁)三郡相继叛乱,整个益南只有永昌郡还在苦苦支撑。不仅如此,盘踞益州的雍闿连通东吴,孙权署其为永昌太守,并将原益州牧刘璋之子刘阐置于东吴与蜀汉的交界处,以其为益州牧,意在利用刘璋父子在蜀中的旧有影响力扩大蜀汉的反叛力量。故而等到刘备甫一去世,“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三国志•蜀书•吕凯传》),形势几近不可收拾。

除去这些公开的叛乱,先主创业仅仅两年便撒手人寰,更是引发了整个蜀地人民对蜀汉这个新政权严重的信任危机。之前,周舒、杜琼等巴蜀士人早就有将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解释为取代汉朝的将是曹魏,“乡党学者私传其语”(《蜀书•周群传》),其在蜀汉民间已有一定的舆论基础。

刘备病重的消息传来,更有人公开宣传“天下当易代,刘氏祚尽矣,寅卯之间当失之”(《蜀书•周群传》)。由于刘备兵败夷陵乃是壬寅年,而刘备之死便在癸卯年,所以广大蜀民纷纷对蜀汉的前景感到堪忧。

曹魏则趁机开展了空前强大的舆论攻势,“陈天命人事,欲使(蜀汉)举国成藩”,希望蜀汉自动放弃帝号,为曹魏藩属。可以说,这些内忧加上外患,使后主登基伊始便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这也正是诸葛亮后来在《出师表》中所提到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