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赵匡胤,为什么要把“战神”白起移出武庙?

这9个人分别是: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张良与这9个人一起,被称为“武庙十哲”。这10个人中,争议最大的是张良和诸葛亮,因为其他人都是声名赫赫的战将,他们的名声和成就,那都是在战场上真刀真枪的拼出来的,毋庸置疑。但是,张良和诸葛亮两个人,都是谋臣,为什么会入选“武庙”呢?因为李隆基最早建的时候,并不叫“武庙”,而是叫“太公庙”,他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向天下人传达一个信号,我希望能得到一个“姜子牙式”的人物,来辅佐大唐江山。他让张良“配享”,是希望能得到“张良式”的谋臣。若论“武”,姜子牙其实也不算是“武将”,他算“帅”,属于统筹谋略的人物,高度要比“武将”更高一级。但是,因为他写了《太公兵书》,被后人推崇为“兵家鼻祖”。而张良,在下邳县遇见黄石公,黄石公给他的那本兵书,正是《太公兵书》。因此,姜子牙和张良,算是有师徒关系,所以,李隆基才以姜子牙为主祭,以张良为配享。

到了李隆基的儿子李亨继位后,他封姜子牙为“武成王”,改“太公庙”为“武庙”,和被尊为“文宣王”的孔子庙“文庙”遥相呼应。李亨这一改,算是彻底地改变了“太公庙”的性质。我们看一下李隆基选取的10个人,包括姜子牙在内,都是曾经挽救国家危亡的人,他们几乎都曾经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他们共同的身份,都是“功勋之臣”。但是,李亨改成“武庙”后,更加地突出了它“武”的一面,后来能进入武庙,甚至成了历代武将的最高荣誉。这一点,其实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李亨是经历过安史之乱的人,甚至他本人就是在安史之乱中夺取皇位,直到他去世,安史之乱都没有结束,因此,他更加的渴望能拥有像“武庙十哲”那样的武将,出来挽救大唐的危机。到了他孙子李适当皇帝的时候,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建议,扩大武庙的祭祀名单,从“十哲”扩大到“六十四将”,把历朝历代有头有脸的名将们,都供奉到了武庙中。名单太长,我就不一一列出来了,挑几个说吧。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孙膑,廉颇,李牧,王翦,汉朝的曹参,李广,霍去病,三国的关羽,张飞,张辽等等。有人会说,颜真卿一个书法家,还能管着这种事儿。千万别小瞧了颜真卿,他可不光是会写书法,更是大唐的“四朝元老”,安史之乱的时候曾率军攻打叛军,后来官至吏部尚书,封太子少师,在李隆基的曾孙子李适当皇帝的时候,出去和叛军交涉,被叛军囚禁至死。北宋时期,赵匡胤调整了“六十四将”的名单,更换了22人,补充了23人,到北宋末年的时候,名单再次扩大,更新为“武庙七十二将”。元朝时期,开始“武庙裁员”,把七十二将重新改为“十哲”,仍然是以姜子牙为主祀,张良为配享,这两个人是武庙的“灵魂”,一直都没变过。就是从元朝开始,才有了姜子牙的一些神话传说,后人经过整理,写成了《封神演义》。到了明朝时期,朱元璋干脆把“武庙”都给裁撤了,让姜子牙配享在“帝王庙”中。到了清朝时期,“武庙”被恢复,但是不再祭祀姜子牙了,而是改为供奉“关羽”,关羽武圣人的地位,就是从这个时候奠定的。清末以后,民间开始把关羽和岳飞一起供奉,修建了很多的“关岳庙”。因此,现在的人一说起“武庙”,首先会想起关羽和岳飞,其实,“武庙”正儿八经的是供奉姜子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