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13人不适合特赦,毛主席却执意要放,真高明

当提到相关战犯愿意接受劳动时,毛泽东又关切地嘱咐道:

“他们当中有些人有能力,只要他们愿意留下来,那就可以做工作。对年老有病的我们也要给治病,跟我们的干部一样治,不搞区别对待。人家放下武器25年啦!”

对战犯无条件释放不说,还给钱又治病,不限制其人身自由,这恐怕在当时的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有此胸襟了。

毛主席的批示一下来,在当时的中央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原本很多淤塞的难题与困窘的状况都迎刃而解。

那么毛主席这一创举性的批示当时于我国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这一批特赦的战犯又是怎么回事?13名未达特赦标准的人是谁?特赦后他们的人生际遇又如何?本篇文章笔者将聚焦于1975年新中国第七次战犯特赦,为大家将个中故事娓娓道来。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主要设有北京功德林监狱、上海提篮桥监狱和辽宁抚顺监狱,三大战犯监狱用来关押日伪战犯与解放战争期间的国民党战犯。

从1959年开始,我国基于怀仁政策与宽大处理的考虑,分别于1959年、1960年、1961年、1963年、1964年、1966年和1975年分七批逐次地特赦这些战犯。

特赦条件分三步:

一、认错态度良好。

二、矫正反动思想。

三、积极地接受劳动改造。

只要满足这三大条件,一贯是乐于提供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释放他们的。比如1959年第一批特赦的人员中,溥仪与杜聿明就相当典型。

爱新觉罗.溥仪,清廷最后一任皇帝。

他获罪的原因绝不是因为曾经“宣统皇帝”的身份,而是后来与日本人狼狈为奸,在东北建立起了“伪满洲国”,充当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与爪牙,给全民抗战带来了极大的阻力与极其负面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溥仪便被关进了抚顺监狱。

杜聿明,曾经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国民党最高指挥官之一。

他是蒋介石最倚重的黄埔一期学生,也是国民党陆军中将。

1946年,蒋介石任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下辖七个军20余万人对我军发起东北争夺战,在被林总下辖的四野击溃后,杜聿明又于1948年年底被蒋介石委以重任空降徐州,下辖邱清泉、孙元良和李弥三大兵团20余万人,亲自指挥了规模宏大的淮海战役。随后于淮海战役兵败被俘,关押于北京功德林监狱。

杜聿明是蒋介石死忠份子,因此刚开始被关押时对改造表现出了极大的抵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