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9旬老人收信,消失30年的儿子成国家大功臣

中国核潜艇之父

1924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一个渔村,他的家人大多从事“乡医”工作。少年时代的黄旭华也曾经立志继承祖业,努力学习医术。但是初中以后,他的学业就因为战争中断了。

由于自小生长在海边,黄旭华很早就萌生了学习航空技术,或者造船技术,保护国家领海的想法。

我们都知道,中国国土面积位列世界第三,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我国领海面积也很大,接近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三面环海。在我国的领海里面,不仅有大量的鱼群,海床底下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矿藏资源。

渔民们靠海吃靠,所以领海安全对他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尽管我们拥有广阔的海域,却没有先进的军用船艇去维护它的安全。

所以到黄旭华因为战争中断了学业,辗转多地,最后到达重庆的时候,他就放弃了学医的打算,在1945年成功考进了国立交通大学。

黄旭华在这所学校时,修习的专业是船舶制造。等到他大学毕业的时候,正好赶上新中国成立。黄旭华也在这一年,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

五十年代的前几年,黄旭华在上海船管局工作,曾被派去研究和仿制苏联船舰。1956年,黄旭华和同事李世英结婚。

隔了一年多,也就是在1958年,他就被国家调去研究核潜艇。刚到达葫芦岛的潜艇研究基地时,黄旭华就发现他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黄旭华的团队一共29个人,平均年龄还不到三十岁。所有人都没有出过国,没有见过军舰长什么样,团队里也没有军舰的图纸,连基本的研制条件都达不到。

俗话说得好,“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走路吧”,可是他们真的是连“猪走路都没见过”。然而上级下达了死命令,“就是用上一万年,也要把核潜艇造出来”。

因为造不出来核潜艇,我们的领海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帝国主义的军舰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在我们的领海上横行。

于是黄旭华只能带着他的“三无团队”,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去搞研究。他们通过查阅国外的新闻报道,从中获得启发与顿悟,一面绘制潜艇的图纸,一面安排实验。

没有计算机,只能用原始的算盘和尺子,进行大量的逻辑演算。因为实验地条件恶劣,大家经常在零下20度的环境里,没日没夜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