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邓小平删去那4个字,改写国家和无数个人命运

03:高考往事

国务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了 8 年知青后,1977 年参加高考,已是 24 岁的“高龄考生”,当时外语学院招生规定考生不能超过 25 岁,王毅差一点与大学失之交臂。1978 年,他进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就读于日语专业。

1974 年,从内蒙古四子王旗一中高中毕业后,18 岁的郭树清作为知青,来到离学校 60 多公里远的红格尔公社插队。

郭树清是为数不多的不抽烟不喝酒的知青之一,他对付寂寞和劳累的方式是读书。当年在红格尔公社民族用品厂上班的董正义,一直记得“挺瘦挺高、白白净净”的郭树清给知青们讲“剪刀差”这个经济学名词时“头头是道”的样子。平日里,走得晚的学生学到凌晨一两点,“一半时间都是小郭锁门”。由于拿走了钥匙,第二天一早,郭树清要第一个来教室开门。

1978 年,郭树清考入南开大学,虽然插队耽误了几年,但郭树清仍然属于年龄小的学生,有的同学直接喊他“小郭”。

1977年时,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陈锡文,已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度过了九年青春岁月。陈锡文交了照片和5毛钱报名费。但黑龙江省通知:25岁以上须有高中学历才能参加高考。27岁只有初中文凭的陈锡文被挡在了高考门外。半年后,陈锡文参加了1978年6月高考,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专业(马光远和笔者分别于1991、1992年考入该专业)。1978年9月,人民大学复校不久,校园还被部队占用,陈锡文没收到推迟开学的通知,成了复校后第一个来报到的学生,门口军人站岗,里面一片衰败。陈锡文被安置在校办工厂的十八间房住,满院荒草长到齐肩高,没一间门窗玻璃是齐全的。实在没法居住,陈锡文只得先回上海。

1978年早春,在北大荒农场的一只高音喇叭下,28岁的下乡知青周其仁一边听着恢复高考的消息,一边盘算着如何填写志愿。因为年龄偏大,他不得不放弃了北大,在第一志愿上填了历来招大龄学生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此时,他已在中俄边界下乡整整10年,其中在山中狩猎7年半。

经济学家钱颖一至今保存着1977年的准考证。1972年他随父母从贵州回京,插班进了和平街一中,读了一年半高中。接下来,钱颖一在密云县塘子公社丰各庄插队四年,在山上什么活都干过:修水渠、养猪、做饭,挑水抗旱,种菜、割草、种麦子、种土豆、种白薯。钱颖一的英语和数学都是田埂上学的,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英语教学节目,跟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