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祥1962年回乡,到1983年才盖得了三间平房,且一直没有翻新过。李家的生活水平在村里只是中下,李文祥的人品在村中是有口皆碑,但没人知道他曾获得过那么多的奖励。
不过,他们都都记得李文祥当年是如何引黄种稻,挖渠引水,改造低产的盐碱地,结束全村吃救济粮的历史。也记得他带领大家种西瓜,发展副食品加工,建养殖场的举措。
但是等到村民生活水平提高,选举他连任村支书时,他却拒绝了,他说:“我年纪大了,文化不足,还是让年轻人来干吧,我做好配合就行啦!”
就这样,李文祥甘当副手,又一步一步走进村干部行列,心甘情愿地做一个普通的农民。但是李文祥却一直都心系乡亲,一直为乡村的发展出力。
每逢村里要搞民生工程的时候,李文祥家都是第一个捐款捐物,办养殖场,他捐出木料,调整种植结构;他捐钱买设备,建学校,通马路;救济贫苦五保户,都是他第一个捐款。
八十年代后,国家的优抚政策一直在统计老军人和老党员的情况。从1979年到2001年,范县共统计普查过十二次,可每一次都忽略了李文祥。无他,因为李文祥从来不说自己的事迹。
1993年,范县县委统计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党员,寻访人员来到了李文祥的家中了解情况,李文祥却只是给他们看了看自己建国后的党费证。其他的资料,李文祥根本没有拿出来。
2009年,范县民政局广泛收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英模资料,也发放了相关表格给李文祥。但是,李文祥根本就没有填写自己曾经参加的那些战役以及家中的困难。
2025-07-14 15:09:37
2025-07-14 15:20:36
2025-07-11 16:29:40
2025-07-11 15:06:52
2025-07-11 14:40:01
2025-07-10 16:55:55
2025-07-10 16:01:43
2025-07-10 16:17:36
2025-07-10 15:45:10
2025-07-10 15:52:48
2025-07-10 15:48:42
2025-07-10 14:46:55
2025-07-10 15:07:11
2025-07-10 15:05:35
2025-07-10 14:53:42
2025-07-10 15:09:59
2025-07-09 16:30:43
2025-07-09 16:16:41
2025-07-08 16:32:56
2025-07-08 16:28:33
2025-07-07 18:10:17
2025-07-07 17: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