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毛主席老同学进京告状冤案,主席:符合规定

这次出门回来以后,毛贻昌明显跟以前不太一样了。见识过大场面的他,也趁机攒下了一些积蓄。加上毛贻昌本人够努力、够用心,所以毛家的日子一天天好过了起来。

和生活的一帆风顺比起来,毛贻昌的家庭稍有些不顺。在毛主席出生以前,家里其实还有个两个儿子,可惜都没保下来。直到毛主席出生后,毛贻昌和妻子才体会到了养孩子的不易。

虽然家里那时候的条件也还算凑合,但是毛主席自小也是个吃过苦的人。6岁开始,毛主席就跟着父亲下地除草、捡柴火、放牛。农村孩子该干的事儿,毛主席一样也没落下。

得益于毛贻昌早些年在外闯荡过的经历,他明白知识的重要性,所以毛主席也早早地就启蒙了。不过,那时候毛贻昌让孩子念书的目的性很强,就是为了以后记账、过日子方便。

和思想老旧的父亲比起来,毛主席显然更有抱负。他不满足于家乡的私塾教学,向往更高层次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关于这一点,毛贻昌却有不一样的意见。

在毛贻昌的思想里,毛主席能认字,将来可以担负起家庭的责任就够了,读那么多的书,其实也不必要。为此,毛主席和父亲毛贻昌之间爆发过不止一次争吵。

可是只要是真心疼爱孩子的,又怎会束缚孩子、不让他们高飞呢?1910年秋天的时候,年仅16岁的毛主席背起行囊,和表哥文运昌踏上了外出求学的道路。

那时候,湘乡的东山高小名气很大。这个学校是新式学校,来这里读书的大多是一些家庭条件很好的学生。但是也许为了保护本地人的读书权利,所以东山高小是不接受外乡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