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锈钢不会生锈?”“是什么起了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苏美两国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4000万吨,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谢希德逐渐发现,固体物理、材料科学和量子化学之间正在形成新的边缘科学即表面科学,其基础是表面物理。51岁那年,谢希德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将自己的学术方向从半导体物理转向表面物理研究。
她筹建的以表面物理为研究重点的现代物理所后来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了大批国家级的物理学家。由她和黄昆开启的中国半导体事业更是迎来新辉煌——1992年,第21届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在中国召开,这个历来由欧美国家唱主角的国际会议落地中国,极大地展现了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科学。
新中国首位女大学校长
1983年,62岁的谢希德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每天早晨,她总是先到物理楼的研究室,再步行到校长办公室。她走得不快不慢,用物理学的术语来说,路上的“平均自由程”太短,“碰撞频率”太高。途中,偶尔会有教师希望谈谈分房子、评职称的事,把她拦住。正在摄影实习的新闻系进修生,也会把她当作练习的对象。她给复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民主之风。
作为新中国第一位高校女校长,谢希德高瞻远瞩、大胆开拓。她力排众议,率先在国内打破综合大学只有文科、理科的模式,增设了技术科学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等几个学院,将复旦变为一所拥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综合性大学。她抓教师队伍建设,采用破格提升的方法,鼓励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她注重发挥教师作用,在复旦大学推行导师制,聘任知名教师对学生实行“一对一”“一对多”培养。她还设立“校长信箱”“校长论坛”“新闻发布会”,沟通校内各方面情况,使存在的问题得以及时解决。她每年都要为考取“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项目的学生写推荐信,这是在没有托福、GRE的年代,送优秀物理学子出国攻读研究生的一个项目。“送学生出去,让知识回来”,谢希德送出去的学生几乎在留学期满后都回到祖国,并成为学术界的中坚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在她担任校长的几年里,她平均3天就要写一封推荐信,每年要送走一百多位学生,打字机成了她使用最多的工具之一。
2024-11-22 09:56:55
2024-11-22 10:06:20
2024-11-21 10:24:15
2024-11-21 10:13:52
2024-11-20 09:45:53
2024-11-20 09:34:44
2024-11-18 13:36:26
2024-11-18 13:29:04
2024-11-15 09:42:12
2024-11-15 09:39:10
2024-11-14 10:29:55
2024-11-14 10: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