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一段孤悬敌后仍不屈不挠战斗的史诗

四明山位于浙江省东部的宁绍地区,平均海拔700米左右,主峰金钟山海拔1018米。

因其大俞山峰顶有个“四窗岩”,日月星光可透过四个石窗洞照射进去,故称“四明山”。

在余姚市梁弄镇西侧有座狮子山,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就坐落在这里。

纪念碑高18.5米,用花岗石垒砌,雄伟挺拔,碑正面为郭沫若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碑背后刻有余姚市委市政府敬题的“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浙东地区为革命英勇献身的烈士永垂不朽”。

碑基四周有两层平台,广场面积3600平方米。从山脚停车场到纪念碑,共有七层319级台阶。进入陵园正大门,两侧有大方柱两根,柱上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对联。

从下往上第三层台阶前,立有红色旗状石碑,上刻毛泽东语录:“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再往上经过四层台阶,就进入了纪念碑广场。

创建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

1941年4月前后,侵华日军发动宁绍战役,国民党守军节节败退,绍兴、镇海、宁波、余姚等地相继沦陷。

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共中央调整新四军在华中作战的战略部署。

1941年2月1日,党中央和毛泽东鉴于浙东沦陷在即,对新四军作了新的部署:关于浙东方面,即沪杭甬三角地区,我们力量素来薄弱,总指挥部应增辟这一战略基地,经过上海党在该区域创立游击根据地(以松江等处原有少数武装作基础),中原局应注意指导上海党。

4月30日,毛泽东、朱德在给刘少奇、陈毅等同志的电报中,明确指示要开辟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有单独成立战略单位之必要。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指派谭启龙领导路南特委和浦东工委,并由浦东转浙东主持工作。

浙东抗日根据地由三方面力量合力创建:

一是浙东地方党组织领导的爱国力量。在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的同时,地方党组织在定海、镇海、慈溪、余姚、绍兴建立多支抗日武装。各支地方党领导的武装为浙东根据地的开辟作了必要的准备。

二是党领导的浦东武装力量。从1941年5月开始,中共领导的浦东部队900余人分多批南渡杭州湾抵达“三北”(指余姚、慈溪、镇海北部地区),成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建制的基础。

三是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派来的指战员。1942年6月,谭启龙同100多名指战员到达“三北”。到1944年4月为止,派来浙东的党、军、政、财、文、卫、军工等干部3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