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1921年建党时,还存在9大国人不知的真相

史料九:成长中的毛泽东

从史料来看,在一大会议上,毛泽东发言不多,并且与会者因为不同的身份与背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同,会议期间,曾经争议很大。比如陈公博以及他代表的陈独秀,都在其他地方政府担任“公职”,他们认为以公职或者议员参政,有助于实现救国。

可是刘仁静等年轻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倒背如流的信徒,用今天的话说,有点“教条主义”。他们拒绝与国民政府或者北洋政府有任何妥协,强迫有公职的共产党人立刻辞职,专心搞工人运动。毛泽东结合多年实践,提出能否发展农民的问题,也被会议主流否决。

因为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发展工人运动,工人与生俱来就具备战斗力与组织性。在马克思与早期教条主义者眼里,农民是松散的,守旧的,缺乏组织力和战斗力的。毛泽东的1921年上海之行,他的蜕变不仅仅是参加了创党会议。更是他在上海的经历,看到了如火如荼的上海工人大罢工,看到了洋人在中国租界的盛大狂欢却将国人拒之门外。

因此,1921年的毛泽东,最大的蜕变,是对下一步救国之路,有了更坚定的目标和信仰。影视化呈现:《1921》在会议组织与会议讨论过程中,尊重史实,没有给未来领导人毛泽东“加戏”。那么如何体现毛泽东的成长呢?两条故事线,一条是毛泽东亲历上海滩的“奔跑”!从毛泽东的青年文章中,可以看出他年轻时特别喜欢运动来强身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