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江姐丈夫前妻把江姐儿子抚养成人,结局如何?

1946年6月,解放战争爆发,很快,设在重庆的《新华日报》被封闭,新闻工作者被迫离开重庆返回延安,随着《新华日报》的撤离,重庆消息变得闭塞,谣言四起,很多从事地下工作的同志和进步群众,迫切希望得到关于解放战争的消息。

在这样的背景下,1947年春,中共重庆市委创办《挺进报》,这份“灰皮红心”的地下刊物,报道了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取得的胜利,让同志们极为兴奋,如获至宝,短短几个月时间,便进行到1600多份,然而,随着《挺进报》的大热,也引起了反动派的注意,重庆的白色恐怖,愈发严重。

1948年春,在《挺进报》负责校对、整理、传送电讯稿和发行工作的江竹筠找到了在北碚天府小学任教的好友王珍如,要把儿子彭云接走,因为敌人已经知道地下党员的子女大多在城中,一是害怕儿子遭遇不测,二是害怕牵累王珍如。

可把孩子接回来,江竹筠又犯难了,她与丈夫彭咏梧从事地下工作,朝不保夕,身边的同志,不是有困难,就是不方便,怎么办?思来想去,江竹筠想到了一个人——幺姐!

一天夜里,江竹筠对丈夫说起自己的想法,彭咏梧听后,沉吟片刻,对江竹筠说:“你虽没与幺姐见过面,但她心地善良,这个忙不会不帮的,我看只能这样了。”。

这位“幺姐”是谁?为何彭咏梧、江竹筠夫妇会对她如此信任?其实,她是彭咏梧的原配妻子。

彭咏梧,四川云阳县人,出生贫苦农家,幼年丧父,由母亲拉扯长大,虽然日子寒苦,但望子成龙的彭母,依旧缩衣节食将他送到学堂读书,自幼丧父的彭咏梧,比别人家的孩子也更早懂事,学习异常刻苦,成绩名列前茅。

1931年秋,16岁的彭咏梧考入云阳县城中学读书,这年9月,九一八事变爆发,在进步师生的影响下,彭咏梧思想发生变化,开始阅读马列书籍,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也因此彭咏梧被学校开除,幸亏外婆四处求人,才勉强留校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