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刘禅绝不是扶不起的阿斗,我们都被骗了!

二、不战而降,百姓之福

263年5月,曹魏大举攻蜀。大敌当前,刘禅急召群臣商议对策。刘谌请求背水一战,他不同意;霍弋希望带兵入成都,他还是不同意。在投降这个决策上,刘禅现出了难得一见的强硬。

有人主张归附东吴,光禄大夫谯周则力排众议,主张降魏。经过反复权衡利弊之后,刘禅接受了降魏的建议,派侍中张绍前往魏国征西将军邓艾军前呈递降表。由于刘禅“识时务”,因而深受敌方优待。

站在蜀汉的角度,刘禅不战而降,是懦弱。作为一位能关心爱护蜀国的百姓,重心放在经济生产上,一心盼着百姓不在经历战乱的伤痛,投降大概是他想到的最好的方法了吧。站在百姓苍生的角度上看,这又何尝不算一次功德呢?

三、乐不思蜀,养晦自保

蜀国灭亡后,司马昭觉得刘禅留在成都不大妥当,恐有后患,于是就派人让刘禅举家东迁。刘禅到了洛阳,司马昭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邑一万户,建安乐国,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都封了侯。

某日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嘱咐演奏蜀中乐曲,并以歌舞助兴时,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流泪。刘禅看见司马昭那阴晴不定的面孔,一下子就提高了警惕,因而强充笑脸,喜笑自若。司马昭见到,便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这句话居然骗过了司马昭,甚至骗过了与刘禅一起降魏的蜀汉旧臣郤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