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如何判断坟头埋一人还是两人?只看一个地方

秦汉时代,“视死如生”已成为国人的传统观念,因而普遍实行土葬,将死者当成生者一样供奉,将坟墓视为死者的永久性居所,庐墓、扫墓及祭墓渐成习俗。

坟墓不仅是死者的居所,更是生者的精神寄托。尊重和保护坟墓,不仅是对祖先的尊敬、对逝者的怀念,也是对生者自身的尊重,是一个群体、民族以至人类的需求。在民间,无论死者生前的行为如何,入土为安,保证死者不受打扰是民间的共同认识。

中国礼制传统对于墓葬是明确予以保护的。周武王灭商后,即“封比干之墓”,因此取得了“殷民大悦”的政治效应(《史记·殷本纪》)。汉初对岭南割据者赵佗家族墓葬的保护,也成为汉王朝对南越国外交成功的重要因素。

春秋时期“齐师入鲁,修柳下惠之墓”(《晋书·元帝纪》)、西汉初年“汉祖祭信陵之坟”(《晋书·慕容德载记》)、西晋初年钟会“西出阳安口,遣人祭诸葛亮之墓”(《三国志·魏书·钟会传》)。这些行为都透露出开明的执政者顺应文化传统与附和民众心态的思路。在宗法制长期有规范性影响的中国传统社会,保护冢墓,久已成为一种道德行为的准则。

然而,这一切在20世纪之后便都起了巨变。1927年,上海出现了第一个火葬厂。建国后的1956年,毛主席率151名党的高级干部在实行火葬倡议书上签字,提倡死后不留骨灰,不占土地,节俭办丧事,破除封建迷信,自此拉开了我国殡葬改革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