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秘闻 > 正文

法医鼻祖宋慈验女尸,这些隐秘部位一定要细看

《大宋提刑官》中的宋慈制定了一条标准,无论案发何处,检察官员都必须“躬亲诣尸首地头”。即便是尸味难闻,臭不可近,官员也“须在专一,不可避臭恶”。

可是在宋兹之前,南宋深受理学思想影响,遵守“非礼勿视”、“内无妄思,外无妄动”的教条。在宋慈之前,检验尸体时,总是把隐秘部分遮盖起来。

同样是学“唯心主义”哲学的宋慈,在做尸检时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唯物主义者,重视实践。他告诫当检官员:切不可令人遮蔽隐秘处,所有孔窍,都必须“细验”,看其中是否插入针、刀等致命异物。并特意指出:“凡验妇人,不可羞避”,应抬到“光明平稳处”。

自古至今,是一样的道理,做一个公正廉洁的好官真的不容易。年少时都意气风发,之后面对着现实中的种种诱惑、威胁,很多人纷纷败下阵来,或随波逐流,或一蹶不振。做一个坚守初衷的人,不但要有原则、有毅力,有品性,更重要的是要有胸怀天下的情怀。在中国历史上不乏有这样的人物,赫赫有名的包拯就是其中之一。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包拯不论是业务水平还是做人方面,都是可圈可点的。28岁最好的年纪就考中了进士,百善孝为先,原本可以当官的包拯,本着“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选择在家侍奉父母。36岁时,双亲去世,包拯做了安徽知县,上任不久,便办了一个奇案,声名鹊起,从此开启了大气磅礴的政治生涯。

作为北宋的名臣,包拯可谓名气冲天,他不畏强权,不选边站队,敢为百姓办实事、鸣不平,因此被百姓尊称为“包青天”。与此同时,包拯也得罪了不少权贵,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明枪暗箭自然是少不了的。好在他在世时,深得民心,也没人敢太过分,但是他死后就不同了。

中国人自古就懂秋后算账的套路,挫骨扬灰、鞭尸不是什么难事。包拯深知这一点,在去世前就秘密立好了遗嘱。包拯出殡之日,21口棺材,同时从7个城门抬出,这可惊着了为其送行的老百姓,真的是傻傻分不清。显然这一招是效仿了曹操,但曹操是因为太多疑,而包拯是因为自己的刚正不阿,不得已才出此下策。

就在这一天,盗墓贼立下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不盗包拯墓。足见包拯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很多年以来,本着业界良心众多盗墓贼都自觉遵守着这一规定,但每个行业都有那么几颗老鼠屎,想着对包拯墓伸出魔爪,却纷纷被一个传说吓退,那就是相传包拯死后化身为阴间的阎王,这下谁还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