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史漫话 > 正文

粟裕没当上元帅,却为何连国防部长也没当上?

从“立有卓越功勋”来看,粟裕先后指挥华中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队高达245万,居全军第一,占全军总歼敌人数807万的近1/3。毛泽东说:“因为蒋(介石)的力量百分之八十在江北地区,消灭了他的力量,也就算打倒他了。所谓蒋政权,也就是表现在他的军队上。”因此,指挥所部歼灭蒋介石军队最多的粟裕,对推翻国民党政权,建立新中国的功勋是巨大的。因为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一直处在国共内战的主战场华东与中原,是蒋介石必争的心腹之地,所以遭到蒋介石的精锐嫡系部队的重点进攻,而粟裕却在中央将干部、人员重点配备东北野战军的情况下,在自己所处的险恶环境中,创造出许多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粟裕指挥华东部队建树了我军解放战争战史上的众多之最,他在解放战争短短的近四年间指挥战役之多,规模之大,难度之巨,质量之高在古今中外显然也是罕见的,尤其是在装备与兵员均劣于敌军,没有喘息时间的情况下,以少胜多,打赢如此众多的战役,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粟裕在战略上更为缩短解放战争进程立下了独特的功勋。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实际上主要有三个:一为抗战胜利后的“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二是内战初期的南线“三军进击津浦路”、北线“三路四城”的作战方针;三为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阶段的“南下跃进”战略方针。这三大战略方针,粟裕对后两个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中共中央第二个大战略方针中的南线计划,也叫“外线出击,向南作战”,即晋冀鲁豫、山东、华中三支野战军在津浦路两侧作战。当其他两大野战军指挥员遵令而行时,粟裕独陈异议,建议依托解放区先在内线作战,对军委将原定的战略方针转变为“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到外线”的方针,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共中央第三个重大战略方针有两步:第一步由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第二步由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第一、第四、第六纵队(组成一个兵团)渡过长江南进。粟裕建议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暂不过江,留在中原打大规模歼灭战,并以豫东战役成功的作战实践迅速打开了中原战局。1948年3月20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对党内的通报--《关于情况的通报》。通报中预计:“五年左右(1946年7月算起)消灭国民党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仅仅过了7个多月的1948年11月14日,毛泽东在《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中又指出:“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实际上解放战争进行了3年多一点时间就基本结束了。战争的进程从开始预计的5年变为后来的3年,粟裕的建议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毛泽东做出解放战争需要进行5年的判断,是建立在敌人江北主力尚未被歼,而人民解放军的部分主力即过江的设想上的。如此,我军要在短短几个月内歼灭盘踞在江北的国民党军主力,显然不太可能。既打不成豫东战役那样大规模的歼灭战,也就没有随之而来的济南战役的胜利和举行淮海战役的条件了。

因此,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第二章第9条的元帅军衔授予标准而言,粟裕显然有着过硬的条件。黄炎培“粟裕是可以当元帅的”之语可以说是很中肯、客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