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谈古论今 > 正文

郑和率先发现美洲新大陆,哥伦布地位又被动摇

关于这仅存的两颗佛牙,佛教界盛行的说法是,在释迦牟尼圆寂(僧尼死亡)后,左犬齿在印度一度落入印度教徒手中,他们用大铁锤敲击佛牙,结果碎的不是佛牙竟然是铁锤,于是印度教徒只好将其送还佛寺。所以,佛牙被佛教徒们奉为珍宝。朱棣是篡夺自己的侄儿建文帝的皇位而上台的,他兴师动众迎回佛牙,主要用意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以平息民间的不满和反抗情绪。这一做法,前代帝王就曾使用过。

从斯里兰卡迎回“佛牙”,应该属于明成祖的个人目的。

除此之外,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还要“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以招徕诸番来朝,发展与诸番的友好关系,希望以外交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帝位,换句话说,就是宣扬明朝的国威。这是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军事目的。正因为这样,郑和在执行明成祖交付的重任──暗访建文帝的下落之余,他还“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明成祖也曾宣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义,变其夷习。”可见,他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外来威胁。实际上,对中国历朝政权造成威胁的,大多来自陆地上的北面,明成祖就曾数次亲率大军北征。除了“东洋”日本的倭寇骚扰我国沿海外,无论是“南洋”还是“西洋”,郑和下西洋所到过的海上诸国,从未对中国造成威胁。说明明成祖对海外的威胁做了错误的估计。

郑和下西洋还有商业的性质,即经济目的,是要拓展海外贸易。明史专家吴晗,在其《明初的对外政策与郑和下西洋》一文中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从国际贸易的收入上来解救当前的”财政困难的。持续三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使天下百姓疲于兵旅,社会经济残破不堪,而明成祖又急于封赏靖难功臣,增设武卫百司,以巩固新生的政权。不久又发兵80万,攻打安南(越南的古称)、大兴土木迁都北京等等,财政耗费甚巨。为了弥补财政亏损,明成祖除了加紧盘剥人民,派人到全国各地开采银矿外,就是继承明太祖的遗训,对海外朝贡国实行开放政策,鼓励他们来华朝贡,以求输入更多的海外物品。这些海外物品在当时的赢利是非常可观的。以胡椒为例,明政府给贡使的定价是每斤钞2贯,而支付给京师文武官员充作俸禄的是每斤100贯,一进一出,赢利50倍之多。所以明成祖才会采取各种措施,招徕海外诸国来华朝贡,甚至不惜巨资,派郑和下西洋,携带敕书及精致手工业品,遍赐海外诸国。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这是当年郑和劝说仁宗皇帝保留舰船时的谏言,可谓字字千钧,把海洋与国家富强,国家安危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当时社会高涨的海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