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结果,除在汪精卫的马褂口袋内,发现一张长约三寸的白纸条以外,别无其他遗物。这张纸上用毛笔写有“魂兮归来”四个字,下款署名“陈璧君”。
汪精卫墓内竟然没有一点随葬品,出乎不少人的意料,这是不是汪自知罪孽深重,有意“裸葬”?此谜已没有人能解释得清了。
马崇六当即吩咐工兵营营长李东阳:“你的任务是,现在就把棺材装上卡车,今晚还要将墓地平掉,务使不留原来痕迹。”邱维达为了弄清汪棺木的最终去向,对马崇六说,我们七十四军负责到底,派李东阳“护送”运送棺材的汽车,以免中途发生意外。
次日清晨,李向阳回来向邱维达报告说,马崇六将汪精卫的棺材一直送到南京城西的清凉山,将尸体交付火葬场,只费了半个小时,棺材连同尸体全部焚化,并没有留存什么,并将骨灰直接撒在了水沟里。邱维达这才知道,马崇六是根据何应钦的另一项秘密指示,按预定计划实施的。所谓“迁移”,只不过是何应钦在会上的一种托词而已。
1946 年2 月初,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邱维达特地驱车到明孝陵游览,顺便到梅花山散步,发觉梅花山上的景物已全部改观。梅花山的南北两面,新开拓了两条小径,培植各种各样的花木,周围环境也整修一新,与中山陵的秀丽景色,遥相映对——汪墓的痕迹几乎荡然无存。
1946 年5 月初,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从重庆还都南京。不久,担任“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孙科,指示对梅花山地面景观重新布置。
开始,准备在汪坟原址上建一长方形葡萄架,供游人赏梅休息。后来考虑到葡萄架既不经久耐用,又不美观,且不适宜布景,于是决定建造一座亭子。这座亭子于1947 年落成,因其位于梅花山,所以取名为“观梅轩”。
观梅轩东西长约十六米,分为三间,东西两间凸出部分各设一个南、北进口。亭子四周围有砖砌栏杆。整座亭子为混合结构,顶覆蓝色琉璃瓦,黄墙红柱,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
2024-11-22 09:56:55
2024-11-22 10:06:20
2024-11-21 10:13:52
2024-11-21 10:24:15
2024-11-20 09:45:53
2024-11-20 09:34:44
2024-11-18 13:29:04
2024-11-18 13:36:26
2024-11-15 09:42:12
2024-11-15 09:39:10
2024-11-14 10:29:55
2024-11-14 10:22:36
2024-11-13 09:26:00
2024-11-13 09: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