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东亚文化圈里自古以来就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说,在战争当中成为俘虏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俘虏经常和“怯懦”联系在一起,有时候甚至相当于叛徒,这应该是我们千百年来儒家为核心的“耻感文化”与西方“罪感文化”的区别。
其实在战场上点燃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战士和被俘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不改初衷的忠贞之士,都会被我们所铭记。
如南宋时期跳海自杀的陆秀夫和身陷囹圄的文天祥,在这两个人里,反而是做了俘虏的文天祥名气更大一些,因此人们并不是厌恶俘虏而是厌恶背叛,自孟子“舍生取义”起,人们对道义的要求远远高于生死,但是正是像文天祥那样被俘后仍坚持道义的忠烈之士太少了,而贪生怕死的叛徒太多了,因而人们才讨厌俘虏。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我军俘虏
自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开始,到1953年7月中美朝韩签署停战协议止,我入朝作战的人民志愿军共阵亡18万人以上,其中还有2.17万人被俘。
这些战士大多都是在弹尽粮绝之下受伤被俘的,他们大多并没有投降敌军,后来战争结束,双方战俘得以被释放,可这些回来的将士们却被剥夺了军籍,还要忍受自己人的谩骂和侮辱,遭受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
2022-07-04 10:15:43
2022-07-04 09:53:39
2022-07-04 10:01:12
2022-07-04 09:49:10
2022-07-03 09:50:31
2022-07-02 10:36:37
2022-07-01 11:30:16
2022-06-30 09:03:26
2022-06-30 09:32:54
2022-06-30 09:38:25
2022-06-30 10:20:56
2022-06-29 13:08:50
2022-06-29 13:30:08
2022-06-28 14:36:15
2022-06-28 12:04:14
2022-06-28 13:44:49
2022-06-28 14:04:08
2022-06-27 14:10:45
2022-06-27 10:41:33
2022-06-27 10:36:33
2022-06-27 11:22:37
2022-06-26 15:19:04
2022-06-25 11:4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