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华野越打越多,粟裕要“感谢”一位中将

刘汝明的第8兵团(由第4绥靖区改编)和冯治安的第3绥靖区都属杂牌军,共4个军、10个师,但派系复杂。两个绥靖区所属部队战斗力都不强,合计兵力仅约6万余人。开战之初,第3绥靖区的张克侠和何基蜂即宣告起义,直接导致第7兵团陷入灭顶之灾。

上述各部如再加上徐州“剿总”直属部队(杨干才的第20军和孙良诚的第107军)、联勤部队和空军部队等,以及其他如交通警察部队、护路队和各地保安部队等,总计可达到80万。但在实际上,第6兵团一部、第8兵团大部并未参战,第3绥靖区开战即起义,再加上战役中后期又有不少部队起义和投诚,联勤部队也非野战部队,所以,国民党方面始终认为徐州“剿总”实际真正可用的作战兵力仅约40余万人,而非80万。

华东野战军创造的战场奇迹应归功于黄百韬

“为了连续作战歼灭大量敌人之目的,你们应仿照济南战役之办法,对我对作战部队随战随补,随补随战,使部队经常保有充足的兵员和旺盛的士气,此点甚为重要。为此,应将后方补训兵团移到接近战场的位置,以便将已经训练好的新兵即俘虏能够迅速补充部队,同时将此战役中所获俘虏迅速接收训练及补充部队。”---毛泽东以军委的名义,1948年11月7日二十时

淮海战役,我军付出了巨大的伤亡。其中华东野战军共阵亡19000余人,伤85000余,占总兵力的28.4%。而按照西方军事教科书中的“崩溃点理论”,当伤亡达到33%时,进攻部队将崩溃。可是华东野战军非但没有“崩溃”,反而连续作战,越战越勇、越打越多,到战役结束时兵力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到了55.1万人。这一点离不开我军兵力上的及时补充,一方面来源于解放区新兵的补充,同时更得益于“新解放战士”的大量加入。

淮海战役从谋划开始,无论是毛泽东在西柏坡的解放战争总指挥部还是粟裕等人在前方的指挥所,都设定了连续作战,也都注意到了伤亡的及时补充问题。因此,才有了上面“随战随补,随补随战”的指示。华东野战军指战员结合战场实际确定了“即俘、即补、即教、即战”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