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一战,我们因何而胜?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1949年4月21日,大江南北的电波声中,传来毛泽东、朱德同志发布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彼时,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仍然坚持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立场,企图凭借长江天险作为屏障,继续负隅顽抗。为此,毛泽东、朱德同志果断下达了进军命令。

4月20日晚,渡江战役正式打响。江岸炮火齐鸣,江面桅樯如林、白帆如云,万只大小不一的木船穿梭往来,形成了长江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观景象。

为了阻碍解放军渡江,在战役打响前,国民党军队在江南沿岸增设重兵,构筑碉堡群,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他们在江边筑了一丈多高的竹篱笆;在江底下,布下滚钩、水雷;江面上,敌人的舰艇穿梭不息,日夜巡逻。国民党军队还将江边的渡船洗劫一空,长江江面上甚至连一艘小船都很难见到。

那么解放军万只木船从何而来?

一切为民者,民向往之。

群众的热情支持为解放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听说解放军要过江,老百姓们争先恐后报名支援。“只有共产党、解放军关心穷人”、 “一切为了渡江,一切为了支前,一切为了胜利”、“做好大支前,保证军队向前进”……沿江的群众几乎全员出动,倾力奉献。早前,为了防止国民党军破坏,不少民众将自家的船藏了起来。解放军要渡江,他们又纷纷将自己的船献了出来。于是,战争开始后,成千上万只木船以排山倒海之势,浩浩荡荡横渡长江,场面蔚为壮观。这令国民党军很诧异,解放军短时间内从哪里能弄来这么多的船。

自古以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除了船只,粮食也是一大难题。当时正值春荒,老百姓的粮食自己都不够吃,但为了迎接解放军南下,广大老百姓提出:“部队需要什么,我们就支援什么”、“哪怕倾家荡产,也要支援前线”。

1949年的靖江,人口30多万,粮食作物总产量仅为9万多吨。当地政府广泛动员群众,竭尽全力进行“扩、借、献”的筹粮活动。大家宁愿自己饿肚子,用野菜、树皮、观音土充饥,也要把家中最好的粮食、物品拿出来献给前线解放军。一时间,全县上下户户筹粮食,村村献柴草。运粮船只、牛车、小车、挑子齐上阵,水陆并进,日夜兼程。粮草大军浩浩荡荡,歌声、号子声连成一片。

据统计,解放军所需的粮食绝大部分是沿江的人民拿出来的,仅江淮和皖西两地区就提供了粮食1.5亿斤。为了保证部队的烧柴,皖西一些平川河网地区的群众甚至自愿拆了房子。刘伯承曾这样评价:“六安、合肥到安庆道上的民工海潮似的日夜送军粮,沿江居民省出自己的粮食给军队吃,他们的贡献极大,感人极深。”

在长江这样宽阔的水面上进行大规模作战,解放军还是头一次。由于战士们大多来自北方,不习水性又缺乏水上作战经验,难免会产生种种顾虑。关键时刻,当地的船工纷纷当起了解放军的“老师”,他们向战士们介绍船的性能、长江水文特点、乘船知识,热情地传授划桨、摇橹、掌舵等技能。在老船工的指导下,参战官兵不仅很快学会了游泳、武装泅渡、水上射击等本领,还掌握了划桨、撑船、修船补漏、自救互助、制作救生圈等技能。船工们还和解放军一起想方设法制成了“水上土炮艇”,这种“新武器”在渡江战役时发挥了威力。

战役打响后,无数的民众怀着对新中国的无限希望,又冒着枪林弹雨,驾着自家船只,送百万人民子弟兵过大江。